1931年,青岛火车站查获一批从潍县流出的秦汉砖瓦,日本人原本计划通过青岛站转至码头,发往日本。经查,这批砖瓦恰为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王献唐打算为图书馆收购的文物。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委员长葛光庭积极斡旋,终于保住了这批砖瓦。
日本人企图偷运文物 王献唐保护秦汉砖瓦
1931年4月15日,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王献唐来到潍县,此行是为潍县高氏上陶室的秦汉砖瓦而来。潍县高氏秦汉砖瓦收藏在山东乃至全国有名。高鸿裁藏有十二字精美汉砖,可谓国宝。
高鸿裁精于金石收藏,他去世后,家庭入不敷出,有意将收藏之物出手。可惜,此次王献唐并没有收购到高鸿裁的藏品,高氏夫人病了,不能议价。王献唐遗憾离开,只留下一句:“要出手,还是卖给当局为妥。让这些藏品归于该去的去处,才更有价值。若瀚生兄(高鸿裁,字瀚生)在世,想必也会赞同。”
1931年5月18日,青岛火车站收到一批由潍县运抵的7个巨大木箱,发货人为日本人久原,货物品名为“玉器及石”,将由青岛站转运至码头,发往日本。青岛火车站开箱验货,发现箱内不是玉器及石,而是一批砖瓦,青岛站的职工层层上报。时任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委员长葛光庭查看了这批货物,发现不简单,立刻邀请青岛市社会局和教育局的有关人员来鉴定这些砖瓦,没有得到答案。5月20日,葛光庭又告知了当时有文物保管职责的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王献唐得知后,以图书馆的名义向青岛市政府、社会局、教育局和胶济铁路青岛站发去公函,胶济铁路管理局接信后立刻封存了这些砖瓦。
经查,这批文物的实际购买人是日本人大田,采购于潍县高鸿裁家中,是王献唐一个月前要收购的那批。日本人得知王献唐到访高家,立刻托人与高家议价,终以2500块大洋成交,其中,高家人得银元1600元,中间人得900元。随后,大田企图将最为珍贵的十二字两块汉砖运回日本,其余700余件砖瓦由潍县装车,运往青岛。
此时,葛光庭到任胶济铁路只有四个月,但他曾为张学良易帜谈判代表,在东北时早已看透日本人的野心,对于这批砖瓦,葛光庭没有丝毫马虎,心中自有办法。
日方得知货物被扣留,非常着急,每天派人到车站催促提货。五三惨案发生后,国际声音纷纷对日本侵略行径进行谴责,迫于多方压力,此时的日本人尚有所收敛,知道此事违反中国法律,只能勉强配合中方的调查。其间,日本领事馆也不断对胶济铁路管理局施压,多方纠缠。葛光庭顶住压力,与日方斡旋,一方面交待青岛火车站武装保护此批文物,一方面就日本人提出的文物归属问题避而不谈,或者干脆拒绝与日本人见面谈判。
省教育厅得到胶济铁路管理局的消息,马上派人赶赴青岛处理此事,同时向南京教育部发电汇报。6月1日,省教育厅又向教育部发电询问处理意见,不久教育部决定:“着即派员赴青,全部砖瓦没收,押运回济,妥善保管。”
6月12日,省教育厅、胶济铁路局、青岛市政府会同日本领事馆和货物托运人共同开箱验货。第一箱装有长方砖50方、小长方砖7方,第二箱装有小方砖145方,第三箱装有圆形瓦端174包,第四箱装有大小砖66方,第五箱装有大小砖89方,第六箱装有长条石碑1方,第七箱装有长方形残石碑1方。查验后将全部533件砖瓦和石碑一一封妥。
为了尽快将这批文物运往济南,胶济铁路局原定于6月13日安排专车运送,并电告沿途各站加以保护。但在起运之前,日本人强行阻止,被迫改为14日早晨起程。孰料14日又遇雷雨,不得已将文物暂放在车站站台,安排路警看管。直到15日才安然起运,顺利抵达济南,收藏于省立图书馆金石所。
打开木箱,文物呈现出来的那一刻,王献唐流下了眼泪。刻有或篆或隶汉字的古物,述说着物件本身的前世今生。
7月21日,省立图书馆在大明湖畔举办了“秦汉砖瓦展览会”,吸引了中外人士蜂拥而至,参观难得一见的金石精品。展览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成为我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次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