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占时期,日本侵略者对胶济铁路各站严防死守,对铁路工人任意打骂。而铁路工人不惧压迫,秘密通过铁路传递情报,转移保护同志,成立地下交通站。1943年11月,胶济铁路武工队建立,他们破坏铁路,打击瓦解敌伪军,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承担了跨越胶济铁路南北的武装护送任务。
日本占领胶济铁路 工人受尽压迫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对胶济铁路各站严防死守。车站职工家属来送饭,日本人都要掀开包袱一一察看、搜身,甚至侮辱,对中国职工任意打骂。火车站信号灯、照明等工作需要存放煤油,日本人对煤油的使用极其重视,发现少了一点,便对所有职工盘查,一不如意,便吊打、上刑、灌辣椒水,站内中国职工只有三五个,无一幸免。
像坊子这样的大站更甚,日本人在车站下面设有多家烟馆,一方面疯狂搜刮中国资产,一方面弱化中国人的斗志。在烟馆,日本侵略者安插耳目,对于那些手中无钱,却沉迷于烟瘾的中国人更加注意,考察一段时间后,日本间谍即会出击,先寻点事强加于瘾君子身上,严刑拷打,再送以重金,以大烟拉拢,然后经过培训,瘾君子便成为日本人的间谍与密探了。日本人这一手段玩弄得极其纯熟,特务遍布各行各业。但是,胶济铁路工人中却鲜有此类人。铁路职工依托胶济铁路向外传送情报,保护转移同志,成立地下联络站,这也是胶济铁路优良传统之一。
《高密县志》载:“高密火车站站长赃本(日本人)踢死被火车压断腿的挂钩工人,引起公愤,被调车员董立成刺死。”
建立胶济铁路武工队 沿铁路开辟交通线
为进一步打击日本侵略者,根据山东省委和山东省总工会的指示,胶济铁路沿线各区党委在1943年相继成立了铁路工委和武装工作队。
1943年11月,胶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经南海军分区批准,胶县独立营改为县大队,设3个分队,300余人。胶济铁路武工队此时也在胶县北部地区建立,设3个分队,后改为南海第二武工队,滕少锋任队长,姜世良任副队长。这一时期,进步青年踊跃参军参战,多为本地人,熟悉当地的地形和民情,也熟悉日伪地方势力情况,在加强根据地建设,配合县大队、铁路武工队打击和瓦解日伪军、保护人民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武工队成立后,以胶县北部的前屯、后屯一带为基地,东至小高、大店、蓝村,西至高密北乡,沿铁路开辟交通线,开展对敌斗争。
1943年之后,秘密交通线已不能适应战略反攻的需要,随着地方抗日武装的建立,秘密交通线转变为武装护送。跨越胶济铁路南北的武装护送任务,由胶济铁路武工队和胶县独立营、南海第一武工队承担。这条交通线多次完成护送干部过路、传递秘密文件、转送军用物资等任务,从未遭受任何损失,被誉为“钢铁交通线”。1944年5月,胶东抗日根据地200余名干部,由区党委社会部长于克带队前往山东分局驻地。这批干部携带大量黄金,护送任务十分艰巨。为完成好这一任务,协理员姜世良、副大队长董洪运率领部队进行护送,他们趁着夜间从靠近姚戈庄车站处通过铁路,当护送部队在洋河崖村外与滨海686团八连交接时,被伪军张鸿飞部发觉并包围。为掩护被护送人员,确保这批干部安全到达山东分局驻地,姜世良、董洪运率队与张鸿飞部血战到黄昏,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他们在黄昏后突围脱险,在敌占区行进70余里,于翌日拂晓前赶到胶济铁路沿线。铁路沿线的日伪军发现有部队经过,机枪、小炮一齐开火。由于战士们穿着不久前才换上的新军装,敌人分不清是不是主力,始终不敢离开炮楼一步。此次行动后,胶城日军非常恐慌,全城戒严3日。
1944年9月,胶济铁路武工队和胶县、平东、平南县大队、铁路支队、高密武工大队配合主力部队胶东军区第五师第十五团等,攻打驻夏庄的伪军张竹溪部。这场战斗持续一夜,歼敌500余名,缴获武器400余件,沉重打击了高密北部日伪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