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德国修建胶济铁路,侵占农田,在高密境内陆续遭到反抗,3000余名高密乡民在孙文领导下抗德阻路。这段故事被莫言写进小说《檀香刑》中。
孙文带头掀起斗争 《檀香刑》讲述历史
胶济铁路青岛博物馆中展示了一份小说手稿,这部小说记录了德国在修建胶济铁路期间高密乡民抗德阻路的故事。这本书就是出生于高密东北乡的作家莫言写的《檀香刑》。莫言在书中的“凤头部”第一章“眉娘浪语”中,引用茂腔《檀香刑·大悲调》唱道:
太阳一出红彤彤,(好似大火烧天东)胶州湾发来了德国的兵。(都是红毛绿眼睛)庄稼地里修铁道,扒了俺祖先的老坟茔。(真真把人气煞也!)俺亲爹领人去抗德,咕咚咚的大炮放连声。(震得耳朵聋)但只见,仇人相见眼睛红,刀砍斧劈叉子捅。血仗打了一天整,遍地的死人数不清。(吓煞奴家也!)到后来,俺亲爹被抓进南牢,俺公爹给他上了檀香刑。(俺的个亲爹呀!)
书中的主人公“俺爹”孙丙,就是以领导这次抗德斗争的孙文为原型写成的。
1899年,胶济铁路勘测延伸到高密城西濠里一带。德国人在勘探和植标过程中,以低价收买农田,逼迫农民迁坟移舍,沿线农民激烈反对。1899年11月21日,孙文在绳家庄召开大会,在其组织发动下,抗德队伍迅速扩大,风潮波及108个村。1900年1月1日,孙文、李金榜等率500余人执旗抬炮,前往晾甲埠一带,拆毁修路设施和雇工住的窝棚5座。11日,孙文、李金榜等在张家大庄聚集武装群众3000余人,兵分三路,再次阻拦修路。正在保护修路的清兵见人多势众,立即保护德人窜回高密县城。
1900年4月9日,数千名抗德群众从绳家庄北上阻路,焚烧山东铁路公司窝棚,并准备围攻高密县城。下旬,孙文率群众沿柳沟河一带设防,打败进攻清兵。继之,由德国顾问指挥的清兵洋枪队参战,群众浴血抵抗,伤亡较重,斗争陷入低潮。孙文隐蔽在绳家庄,后因叛徒出卖,于5月3日晨被捕。
1900年7月2日,3000多名抗德群众在柳沟河畔聚集,准备攻城,救出孙文。清大员胡景桂见民气汹涌,势不可挡,遂在城东门外大石桥北将孙文杀害。
如果不是铁路选线误差,高密不会与胶济铁路产生交集。1898年3月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后,德国工程师盖德兹和锡乐巴分别开始了胶济铁路实地选线考察。1899年6月底,确定了铁路线由青岛至济南的走向。其中,在青岛至潍县一段,盖德兹的选线图与最终确定的实际修建线路出现了很大不同。而图纸上这条细线的改变,一年后给锡乐巴主持修建的胶济铁路工程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大麻烦。
山东人口稠密,多以务农为生,土地是民生之本。在这里修建铁路,穿越农田,必定会激起很多矛盾。而德国人在铁路建设初期的野蛮行径又加剧了矛盾,导致严重暴力冲突多次发生。铁路公司为了降低成本赶工期,不愿费工夫逐个查清颇为复杂的土地产权关系,有时甚至未等土地买卖完结就破土动工。公司翻译“私行诡诈”“为索人钱财,或吓由房宅,或吓经坟墓,多方凌逼”。村民们要求铁路公司改道或“分段多开涵洞,以资宣泄”,而路员“置之不理”,理由是“太费钱”。类似罔顾沿线民众利益的野蛮行径,最终导致民众拔掉铁路勘测杆、聚众阻工、包围袭击铁路公司办事机构等暴力冲突的频繁发生。
山东铁路公司不仅没有纠正不当行为,缓和民众矛盾,反而一意孤行,请求胶澳总督派兵保护路工。1899年6月,德军洗劫了堤东庄、刘戈庄和高密县城,杀死20多名村民,伤者无数,离开时还焚烧了高密书院的全部书籍。1900年2月,乡民又袭击了铁路公司高密办事处,工程师不得不撤走,铁路建设完全中断,并直接威胁到胶州附近的铁路工程,胶澳总督叶世克向高密和胶州各派出200人的军队,以确保胶州—高密段铁路恢复建设,并在两地修建兵营,驻扎长达5年之久。中德双方经过多次冲突与调适,胶济铁路才得以继续向济南修筑。
高密人民反抗德国修筑铁路的武装斗争,是德国抢修胶济铁路以来,在山东受到的最大抵抗。这次斗争在全国反帝爱国斗争中占有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