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宋玉璐
近日,一篇由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省人民医院)两位妇科医生发表的论文,因患者数据男女比例引发热议。该论文名为《腹腔镜联合GnRH-a对不孕伴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疗效》,并收集了在该院的100例患者样本。在样本病例中,男性患者达64例。这一数据引发质疑:男性也会得子宫内膜异位症吗?有网友调侃称填补了男性没有妇科病的空白。 (据央广网)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省人民医院)两位妇科医生发布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论文中,收集了在该院的100例患者样本。在样本病例中,男性患者达64例,引发舆论哗然。
从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中64%的男性样本,到子宫肌瘤、宫颈癌论文里的“性别错乱”,这些违背医学常识的低级错误,不仅暴露出部分科研人员的学术不端,更揭露出“唯论文”评价体系下的种种学术乱象。
医学研究关乎生命健康,容不得半点马虎,但涉事论文中男性患者被堂而皇之纳入妇科疾病样本,暴露出部分医生对学术规范的漠视。无论是数据造假还是委托代写,本质上都是将科研当作了晋升的工具。一篇论文从投稿到发表要经过多重审核,“男性子宫肌瘤患者”这样的荒诞表述能通过重重审核,也说明了部分期刊为追求经济效益,已经沦为学术不端的帮凶,严重损害了学术公信力。
治理学术不端,需要重拳出击。涉事医院对作者降职、取消申报资格,期刊社辞退失职编辑,都彰显了零容忍的决心。但我们也要看到,其背后是形式主义在作祟。医疗机构的职能是治病救人,强行要求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只会催生出更多形式主义。只有根据不同单位的功能定位分类评价,让临床的归临床、科研的归科研,避免更多“赶鸭子上架”式的考核压力,才能让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浮出水面。
学术诚信是科研事业的生命线。当“男女不分”成为互联网段子,受损的不仅是个别机构的声誉,更是公众对医学科学的信任。破除“唯论文”顽疾,需要教育部门、医疗机构、学术期刊等多方协同发力,建立常态化的监督机制,让学术评价回归“质量为王”的本质。正如同济大学专家所言,只有让医生从“为论文打工”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才能让他们把更多精力投向临床实践与医学创新,让学术研究真正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
闹剧背后,是一场关于学术价值的深刻拷问,科研事业只有告别浮躁与功利,在求真务实的土壤中深深扎根,捍卫学术尊严,敬畏生命科学,才能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