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版:历史建筑讲故事

16版:光影记录

为民服务有温度
件件小事暖民心

(2025年05月14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刘晓杰 通讯员 王文迪
  “咱社区真的帮了我大忙了,我这腿脚不好,前前后后跑了半个月,终于能睡个踏实觉了。”5月11日上午,寒亭区寒亭街道益新街社区居民张云香拉着社区工作人员的手激动地连声道谢。
  张云香今年71岁,与患有精神障碍的女儿和外孙女相依为命。今年4月,在支取残疾人护理补贴的过程中,因反复修改密码等原因导致银行卡被冻结,银行要求其出具的一系列证明,让她犯了难。益新街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积极联系区残联等部门开具证明材料,将发放残疾人护理补贴的银行卡变更到老人名下,方便其支取使用,帮助解决了这个问题。
  居民的“烦心事”就是社区的“关心事”。寒亭街道聚焦“微治理、微提升”工作,为精准了解居民需求,更好地收集群众声音,各社区畅通居民群、社区电话等沟通渠道,主动了解居民诉求,把工作做到居民心坎上,真正将居民的“急难愁盼”转化为“幸福清单”。
  海龙社区建成已有18年,社区老年人口较多,为提高社区治理效率与居民满意度,海龙社区创新实施“微提升”策略,聚焦“小切口”,由网格员全方位摸清所包靠楼栋、家庭情况,将治理重心下沉,实现了社区治理的精细化与高效化。
  隋莉是海龙社区的一名网格员,在社区工作的16年时间里,她将居民的需求都记在了记事本里。针对辖区老人网上缴纳水电费不便的情况,隋莉对老人的信息进行了整理登记,每月初,为老人代缴水电燃气费后,再将票据送回。
  “小隋每月都上门帮忙缴费,再也不用带着老花镜研究手机支付了,真的很感动。”辖区老人金贤谦点赞道。更贴心的是,隋莉还会在缴费时特别留意老人的用水用电量,以此判断老人的生活和身体状况,日积月累的一沓沓缴费单,丈量着社区对“老有所安”的坚守。
  “微治理”精准发力,“微提升”凝聚民心。各个社区用“点滴小事”,打开了基层治理的“幸福门”,贴心细致的服务,让社区成为居民心中真正的温馨“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