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6版: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16版:光影记录

邮筒里的旧时光

(2024年12月23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孙爱勋

  现在通讯技术高度发达,语音、视频等通讯方式方便快捷,又颇有现场感。这种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不由得想起邮筒里的旧时光。
  过去,远方亲朋间的交流主要靠写信,说说心里话,倾注思念之情。偶尔打个电话或者拍个电报,那定是碰上了火上屋顶的事情。
  有人写信很潇洒,该说的话、该办的事,一二三四,甲乙丙丁,交待得清清楚楚,当然,其中不乏真情厚谊。字,可以代表一个人的性格,看出一个人的处事风格,可谓字如其人。
  女孩的信,字体娟秀清丽,有“见字如晤”之感。每次读信,好像看到女孩端坐桌前,铺开信纸,拧开笔帽,若有所思的样子。一灯如豆,跳跃着红光,女孩握着笔,心中情愫,如流水般潺潺泻于笔端,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写毕,读一遍,剔除错别字,理顺句子,再誊抄一遍。看着工整清秀的信笺,笑意挂上了眼角眉梢。然后,认真地折叠,叠成燕子或蝴蝶……一份天真烂漫,一份炽热友情,在一双纤纤素手间飘着醇香。最后,信纸被装入信封,用胶水封上,女孩一脸虔诚地夹到书本里。
  这个夜晚是美好的,女孩回味着信的内容,想象着收信人读信时的喜悦。第二天,女孩步行去镇上的邮局,认真地贴上邮票,双手举着信投进邮筒。
  信寄出后,天天盼回信,计算着日子,估摸着信在路上走几天,回来又要几天,等待的时光是幸福、甜蜜、快乐的。收到回信,如收到一份典丽的厚礼,哪怕只有只言片语,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有些老年人不识字,给闯关东的儿子写信就犯愁,于是,拿着信纸和铅笔,找到邻居家刚上初中的孩子,让他代笔写信。开头写上“见字如晤”后,老人说一句,孩子写一句,不会的字就查字典,不明白的字意就写个别字代替,反正收信人也能理解其中的意思。收到回信,老人再找邻居家的孩子念。老人听完,捋着下巴上的胡子说:“是这么个理,你再给他写封信,说家里不用他挂念,我还能放牛挣工分呢。”
  因为寄信盼信,走在大街小巷里,人们看到邮差都感到非常亲切,忙着上前打招呼,或者问一句:“有没有我的信啊?”
  记得多年前,我站在邮筒前照过一张照片,青春洋溢、潇洒帅气,有着满满的幸福感。我把这张照片寄给了女朋友,她收到后,用娟秀小字在背面写上了收到的日期,并画上了两颗心,可见她对这张照片的珍视。
  现在很少有人写信了,邮局门前大多没有了那个亲切得像自家兄弟一样的邮筒,但每次经过邮局,我都会想起它,因为写信的日子真的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