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古装探案剧《清明上河图密码》在央视和优酷开播,其充满悬念的剧情和反套路的人设赢得好评。从早期的《少年包青天》《神探狄仁杰》,到后来的《唐朝诡事录》《繁城之下》,古装探案剧常常是荧屏上的热点。这类剧集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思考,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反套路设定勾起观众好奇心
《清明上河图密码》一开播就引发众多关注。张颂文饰演的男主角赵不尤和白百何饰演的女主角温悦看似一对普通夫妻,没想到开场第一集就上演了一连串“高能”的操作。当赵不尤看到温悦用簪子杀了骚扰她的恶霸后才发现,妻子远非看上去那么柔弱,很可能是个隐藏的高手。这对夫妇在剧中的人设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伟光正”,而是有着私心和复杂的动机,为后面剧情埋下伏笔。这种反套路的设定出人意料,勾起观众的好奇心。
这部剧以宋朝历史为背景,讲述了多个奇案。前三集讲述的“梅船大案”中,案件的调查过程涉及复杂的官场规则和权谋斗争,揭示了繁华背后的污浊。不难看出,在这部分剧情中,对于氛围的营造,主创人员花费了一番心思。剧中,一艘船打横桅杆准备从桥下穿过,船还没出来就见一阵白雾升起,紧接着金光闪耀。当人们以为是“天降祥瑞”时,却听到惨叫声,河面上漂起了尸体,船上15人全部殒命。如此充满悬疑色彩的情节,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满足观众在观剧过程中对于智力挑战的需求。
剧情设计巧妙,悬疑元素丰富,是这部剧一开播就能迅速抓住观众眼球的主要原因。这也是古装探案剧成功的密码。纵观近年来赢得口碑和话题的同类剧,几乎都在这方面着力创作。就像今年热播的《唐朝诡事录之西行》,该剧剧情的紧凑和案件设计的精巧,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紧跟剧情发展,享受解谜的乐趣。这种对剧集时长和观众智商的尊重,恰好符合现代观众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丰富的历史元素为剧情增添色彩
第一集开播后,不少观众对剧中出现的古代演出场所“瓦子”印象深刻,赵不尤与温悦借着百戏,成功脱身。
核心的百戏大秀,舞台造型来自宋朝名画《大傩图》,以魔术手段从一个巨大的面具嘴里跳出许多“鬼怪”。据悉,为了这出戏,主创团队邀请了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的舞蹈导演,让画上的造型变成真实的演出。还邀请了不少非遗传承人参与其中,从大门处的“药发傀儡”到瓦子里的“撞肚皮”“血社火”等表演,都是非遗项目。
创作之初,美术团队就按照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原画作进行复刻,还原了宋朝开封主城区的房屋、虹桥、漕船、摊档等。主创团队还参考《东京梦华录》《宣和遗事》等历史资料,走访并邀请诸多非遗传承人参与创作表演,还原了宋朝响堂唱菜、点茶文化、漕船等,更将勾栏瓦舍中的濮阳大弦戏及药发傀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现出来,力图展现宋朝风貌和市井之美。
对此,剧集监制、总编剧汪启楠表示,《清明上河图》本身堪称描绘宋朝社会的“百科全书”,“市井烟火”是原画之魂,也是小说之魂,“所以剧集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要把市井烟火气和宋朝老百姓的生活氛围还原出来”。
近些年来,古装探案剧的复兴不仅是剧集质量的体现,更折射出观众需求的变化。蕴含着悬疑、烧脑、神秘元素的古装探案剧,正好能够满足观众的胃口。同时,创作者应该注意避免套路化创作,因为无论哪类题材,一旦过于依赖套路,缺少创新,必然会变得乏味。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