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5版:文润潍坊 凡人微光

06版: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15版:望海听风

16版:光影记录

臧克家故居讲解员王少红:

用心用情讲好“世纪诗翁”的故事

(2024年12月09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世纪诗翁”臧克家的故居位于诸城市龙都街道臧家庄村,故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墙上的诗歌、屋内的展板、玻璃柜里的文集,无不向人们展示着臧克家的过往生平。在这里,讲解员王少红用自己的声音和热情,把故居内隐藏的故事讲给每一位到访者听,他以故居为载体,传播文化,展示文化魅力。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宇琪
为更好地讲解
他把12卷文集通读了七遍

  12月6日,到访臧克家故居的上午,天气晴好,阳光毫不吝啬地洒在故居,置身其中,让人心情十分愉悦。与王少红碰面后,他提议先绕着故居转一转。门口上方挂着“臧克家故居”的匾额,王少红介绍:“这几个字是季羡林先生题写的,功力独特,细看别有韵味。”他还讲述了臧克家与季羡林如何成为朋友以及这块匾额背后的故事。
  越过故居朝北的大门,是一条不长但宽阔的甬道,灰色的砖墙古朴而典雅。往右拐的一排建筑分为两大间,外间有玻璃柜,里面摆放着大量的书籍,有臧克家的作品,也有研究臧克家生平与作品的论文集。里间整齐地摆放着桌椅板凳,是王少红给研学团队讲红色故事的地方。
  隔着一条窄道,是一个大院。有多个房间,门口的两边都有竖幅,上面书写着臧克家或其他名家的名言诗句。其中一间房内,有一些臧克家曾经用过的老家具,还有下面套着小桌的大桌、与之配套的椅子。老家具是如何从北京运到这里,“桌下桌”如何展现“忠勇清正、卫国爱民、德信孝节、礼义业功”的臧氏精神……王少红讲起这些游刃有余。
  另外几间展室,展板内容丰富且图文并茂。得益于王少红的讲解,记者还了解到许多展板上没有提及的臧克家生前事迹。
  故居内的每一处,王少红都能深挖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不为人知的故事,他的讲解并非照着生硬的解说词一句句背下来,而是倾注了感情,仿佛在回忆一位挚友的往昔。
  “为全面地了解臧克家,向参观者讲好他的故事,任职讲解员后,我把臧老的12卷文集通读了7遍。”王少红说。
五年的高强度讲解工作使他完全变声
  2019年,龙都街道文化站副站长王少红有了新身份——臧克家故居讲解员,他由此开启公益讲解之路。
  王少红是个充满精神头的人,无论是对待日常讲解,还是参与研学团队的互动,他总是保持昂扬的状态,仿佛有用不完的劲。他的讲解于参观者而言,像是一部生动的历史剧。通过他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肢体动作,臧克家的形象跃然眼前,那些关于家国情怀、文学梦想的诗篇,在他的口中变得鲜活起来,参观者也仿佛被带入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感受臧克家笔下的悲欢离合,体会那份对民族命运的深深关切。
  “有关臧克家的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思想,是精神,是动力,是民族向上的一种力量。”这样的信念,一直鞭策着王少红用心用情传递故居主人的过往成就。
  有一次,几位外国友人专程从青岛赶来,只为聆听王少红的讲解。虽语言不通,但王少红还是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借助手势、图片和翻译软件完成讲解。几位外国友人听后深受感动,不仅在故居拍照留念,还向王少红表示,通过讲解,他们不仅感受到了臧克家的文人精神,还加深了对潍坊的印象。
  故居外,广场中央高高耸立着臧克家的雕像,这也是王少红重要的讲解之处。在这里,他曾接待过1300余人的参观团队。5年的高强度讲解工作,使王少红完全变声,他的口袋中也常备着治嗓子的药。今年1月1日至11月23日,王少红面向来自全世界的39.6万人讲解了600余场,仅国庆假期7天就讲解了120余场。
  有人问过王少红,为什么即使嗓子坏了也依然坚守讲解工作?“因为热爱与责任,我向无数人讲过臧氏精神,我自己也是受益人,它时刻激励我、监督我,为我的生活指引方向。”王少红是这样回答的。
  除了担任讲解员,王少红也是一名编剧,是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道》《星火》《涓河祭》以及电影剧本《温暖》《永远跟党走》《故乡》等。目前,由他编剧创作的吕剧电影《潍水长流》已进入筹拍阶段。电影以潍坊的潍河为创作题材,讲述了大学生柳亦凡毕业后回到家乡潍河村,通过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将原本贫穷落后的村庄变成远近闻名的“小康村”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