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5版:文润潍坊 凡人微光

06版: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15版:望海听风

16版:光影记录

寿光市化龙镇板桥村

村里喜讯不断 乡村振兴渐入佳境

(2024年12月09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板桥村乡村记忆馆,纪多启向记者讲述过去的故事。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希明 通讯员 肖晴
  前有党小组担当大义,引领方向;今有党支部勇立潮头,创先争优。12月4日,记者在寿光市化龙镇板桥村采访时发现,红色精神历久弥坚,赓续传承,推动村庄振兴落地落实,渐入佳境。
  位于王钦河西岸的板桥村乡村记忆馆,记载着村庄悠久厚重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料显示,1938年村民纪多艺受党组织委派回乡,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秘密发展了纪多香、纪作洲等一批中共党员,并在次年成立第一个党小组,组织抗日力量,壮大革命队伍,为抗战作出了贡献。
  60多岁的村干部纪多启对革命前辈充满了敬意:“听老人们在世的时候讲,那时候成立党小组的村庄不多,我们村的党员特别多,跟着共产党南征北战的青年人也特别多,有的还献出了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村党组织带领乡亲们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抓副业、谋增收,织布、编席、做柳编等,手工制造业蓬勃兴起。乡村记忆馆里收藏的这些老古董,让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村支书纪风忠告诉记者:“据考证,我们村的柳条编织最早起源于清朝年间,经过几代工匠改进,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制作工艺。村里有了党支部后,发动群众成立合作社,统一采购原料,提高组织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在市场上卖火了,特别是‘板桥簸箕’最出名,都卖到了淄博、滨州一带。”
  时过境迁,虽然老手工制造业逐渐淡出,但村党支部促进群众和集体增收的初心如磐。近年来他们针对传统作物收益低、群众增收乏力的实际,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以此为载体,让勤劳致富的好传统发扬光大。村民武志刚在种植区建了3个大棚,虽然劳累,但收入和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说到种大棚的事情,他对村党支部给予好评:“建大棚需要调整土地,涉及很多住户,大伙想法也很多,幸亏党支部坚强有力,村干部们个个都是好样的,才完成了土地调整,为村里发展大棚蔬菜产业铺平了道路。”
  “村里前期建设多层楼房,一百多户搬进楼房,条件不错,我也买了一套,要不是靠种棚,哪来这么多钱。”村民纪多农自豪地说道。
  村东的王钦河之前野草丛生,垃圾遍布,河床抬高,逢汛期容易发生内涝灾害,后来村党支部响应镇上号召,投入财力物力整治,并在岸边建设文化广场和乡村记忆馆,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村集体有了钱,还开办‘幸福食堂’、编纂村志,办好事实事有底气了!”采访结束时,纪多启又向记者透露了不少喜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