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指与食指轻轻一弹,针头瞬间刺入手臂血管采血,很多患者经她采血后都称似乎被蚊子叮了一下,这是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采血室护士马肖肖的工作日常。34岁的她参加工作已经15年,为了给患者减轻痛感,她苦练“飞针”。如今,马肖肖的“飞针”采血技巧已经应用得非常熟练,很多患者都会为她伸出大拇指。7月23日,记者采访了马肖肖,听她讲述如何练成“飞针”。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常方方
患者的鼓励成为练就“飞针”采血技能的动力
7月23日上午,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采血室护士马肖肖正在给患者采血,只见她拇指与食指轻轻一弹,针头瞬间刺入手臂血管采血。很多患者经马肖肖采血后一脸不可置信,称“完全感觉不到疼”。“我之前最害怕采血,每次都闭着眼睛不敢看,这次竟然还没觉得疼就结束了,就像被蚊子叮了一下,这护士太厉害了。”前来采血的李女士激动地说。
马肖肖目前的工作主要是负责门诊病人血液标本采集。说起现在的“飞针”技术,她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十几年前。
刚参加工作那会,她的抽血技术很差,病人痛感强而且穿刺成功率也很低。有次,一位肺癌术后患者前来抽血复查,刚坐下来就说:“新来的吧。”马肖肖笑着点点头。“没事,扎吧!”患者笑着说。虽然怀着不辜负患者信任的决心,但穿刺还是失败了。“没事,换另一只胳膊。”患者坚强乐观的心态感染了马肖肖,同时也让她陷入深深的自责中,久久不能释怀。患者本来就饱受疾病困扰,又碰上自己的采血技术不好,增添了更多的疼痛。
怎样才能一针见血,且让患者感觉不到疼痛呢?马肖肖开始了她的练习之路。她自己先制作一个简易的板子,每天反复练习。后来,考虑到板子与人体皮肤组织刺感差距大,于是换成硅胶假肢。再后来为了更真实,她在自己身上练习,一次次的疼痛让她技术越来越好。进针之前,马肖肖会对患者的血管粗细和皮下脂肪厚度等进行评估,根据个体差异控制进针力度大小、深浅。在不断努力下,她终于练成了“飞针”采血技能。
不断精进专业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驻守一米工作台,一根针、几根采血管是马肖肖的操作工具。她每天采血200余人,采血中热情服务,尽量消除患者紧张的情绪。马肖肖说作为一名采血护士,她比任何人都希望做到一针见血,一次成功的采血不但能减轻患者的疼痛、缓解患者的焦虑、创造良好的采血体验、避免晕针晕血,还为其他排队的患者节约了时间。
当被问及如何既快又准地扎针时,马肖肖称除了加强练习,便是多年练就的手感。
“为了减少患者扎针之痛,扎针时要讲究快和准。”马肖肖说,因为快,痛感就少;准就是扎的部位精准,果断出手。在她看来,“飞针”需要足够的指力,还需要足够的准确度,更需要反复练习,但是“飞针”采血并不适用所有患者,比如婴幼儿、血管较细的患者或者特殊的病人。
于是,马肖肖从一个个技术细节的实践中,总结出更多的抽血技巧。看到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患者的认可,马肖肖非常开心。她表示,自己热爱这个岗位,今后不仅会继续精进“飞针”采血技能,也会在打针、输液等方面不断提高自己,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将分享自己的经验,与同事们一起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