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6版:光影记录

老年人如何摆脱惧老心理

(2024年04月23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到晚年,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惧老心理。有的老年人对衰老极度敏感,有时候会自我暗示、自我加压,形成种种惧老表现。那么,老年人惧老心理有哪些表现?应该如何调整?4月21日,记者采访了阳光融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云峰。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常方方
惧老心理有两大偏激表现
  李云峰表示,老年人的惧老心理表现为两个相反的偏激趋向。一种趋向是以衰老认定自我价值,以点代面地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朽木无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自我评价过低必然引起自责、自卑、自怜和自贬。另一种趋向是以衰老的需要为由过高要求别人,希望得到他人的敬重、关心、照顾,却忽视他人及社会的实际条件、能力和可能性。因此造成的心理落差,导致对他人产生抱怨和不满。
  无病亦疑,有病更疑。有的老年人即使有一些轻伤小恙,也会自认为病入膏肓、无药可救。间或谈病色变,问病又止,求医换药不断。总是心理紧张,表现为惶恐不安。疑病使人对衰退的机能极度敏感,有的老年人似乎有一种特殊能力,即一般人不能感觉到的体内变化和体验不到的痛苦,他们皆有所感。
  受衰老促动,惧老和盼望长寿的冲动愈发强烈。于是,用自己的过去及他人的健康在心中描述未来,即以幻想假设欺骗自己,以获得一时的心理宽慰,自我陶醉而盲目乐观。比如,喜欢听他人讲关于健康的恭维话,如果听到客观评价,便会感到慌张。
  惧老的核心是恐惧死亡。一些老年人惧怕谈论死亡,不敢探视病人,害怕经过墓地、听到哀乐,见到动物死亡也会受刺激,不敢正视。
  老年人心理比较脆弱,面对衰老的事实会觉得无奈,甚至产生抑郁。这种抑郁性质顽固,导致其生活热情进一步下降,无愉快感。终日感到疲惫,或情绪激动,容易发怒;或自卑自责、自怨自叹;失眠或嗜睡,思维艰难、做事消极。严重者还可能有自杀倾向甚至行为。
老年人应充实生活、加强社交
  李云峰表示,老年人走出晚年的惧老心理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树立积极的生存意识,即正确对待人生,科学看待生命。通过对人生和自我价值的合理认定,提高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可结合自身条件继续服务社会,以激发对生活的热情,体验生活中的乐趣,消除衰老对自身的不良暗示。正确看待疾病,有病求医,相信科学,不过分关注生理上的细微变化和他人对自己的态度。通过情绪转移加强人际交往,以拉近与社会的距离,避免自我孤立。辩证地看待衰老现象,促进对生命的珍惜和人生意义的追求。
  社会、家庭要重视老年人的生活,关心老年人的健康,不仅让他们老有所养,更要老有所乐。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及时帮助他们走出惧老心理是精神赡养不可忽视的问题。所谓老有所乐,就是在制造、提供良好的物质生存条件的同时向他们提供、创造积极的精神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