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6版:光影记录

安徽小夫妻“蒸”出幸福生活

(2024年04月23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潍城区西园街,可以找到不少与吃有关的店铺,很多人的一日三餐是从这里开始的。街上的“南京小笼蒸包”店店主是安徽籍“90后”小夫妻陈涛和郑宜云,两人从父母手里接过包子店,在食材和口味上不断创新,一家人一爿店,把日子经营得幸福、温馨。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梅
坚守初心诚信经营
  4月17日早上,“南京小笼蒸包”店里一笼笼蒸包散发着香味,前来购买的市民络绎不绝。一笼热气腾腾的包子、一碗小米粥或八宝粥,再配上一碟香醋或一碟芥末,不少顾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称赞“他家包子味道好、品质好,我们都爱吃”。
  这家店以卖发面包子为主,也有烫面的蒸饺。发面包子面皮松软,肉馅鲜香滑嫩,口感极佳;烫面的蒸饺皮薄筋道,汤汁饱满,馅嫩鲜香。鲜肉包、鸡蛋西葫芦包、鸡蛋粉丝包、鸡蛋韭菜包、豆腐粉条包……馅料种类繁多、可口美味,且做工精细。
  “我们家的店经营22年了,我们从父母手中接手已经6年。”郑宜云说。陈涛、郑宜云今年34岁,老家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农村,陈父曾在南京市的一家包子店打工,学到了做包子的“秘方”。学有所成后,陈父决定经营包子店。“我们当地人只在早餐时吃包子,午饭、晚饭的主食多是米饭。”陈涛说,父亲从一位亲戚处了解到,潍坊人的主食是面食,在潍坊经营包子店可以一日三餐卖包子,而且潍坊的创业环境非常好。
  2002年,陈涛的父母跟随亲戚来到潍城区,租下了西园街上的这间店面,开起包子店。“创业初期,我们家的包子就受到市民的认可,生意一直很红火。”陈涛说,诚信经营、真材实料、经济实惠,这是他家包子店经久不衰的“秘诀”。2018年,陈涛夫妻俩接手店面。这些年来,他们把包子店作为一项事业来坚守。
持续创新促生意火爆
  每天凌晨2时多,陈涛夫妻便会起床,到店内准备食材。和面是蒸包子的第一步,陈涛将面粉倒进和面机,配上一定比例的水,和好后再发面。店里的包子有近十种馅,每种馅都经过他们精心配制。
  郑宜云说,他们不但在包子口味上有独家“秘方”,还根据潍坊人的口味进行了创新,增加了烫面蒸饺及时令蔬菜的素馅蒸包。他们在经营过程中了解到,不少潍坊人吃包子时喜欢蘸芥末,她专门跟随一位老人学习了调芥末的方法,受到顾客的欢迎。
  陈涛夫妇还开通了线上销售渠道,生意越来越红火。“一日三餐我们都卖包子,几乎闲不下来,每天能卖二三百笼,肉馅的一笼7元,素馅的一笼6元,收入还不错。”郑宜云对记者说,除了一日三餐销售高峰期外,每天下午4时多小学放学时间,包子店也会迎来一波小高峰,孩子们放学时容易饿,家长们会买上一笼香喷喷的包子,让孩子垫垫肚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尽管每天都很忙碌,但夫妻俩感觉很充实、有干劲,一家人在潍坊生活得非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