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洪明
高密市夏庄镇东李村印刷红纸、对联数百年了,村里60%的农户从事相关产业。在该村的带动下,周边十多个村的1500多户、4000多人也从事相关产业。夏庄镇成为全国最大的红纸、对联生产基地,年印刷红纸8000多吨,产值过亿元,占全国红纸、对联市场近50%的份额。
日前,记者在夏庄镇夏庄商业街看到,多个对联年画商店紧密相连,店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对联和年画,店内人头攒动,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在代强年画店内,3名来自日照的客商正在挑选对联,店主李代强忙着向他们介绍新产品。
李代强的父亲李兆成今年67岁,是高密红纸、对联非遗文化传承人,他从小就跟父亲学习扑灰年画和写对联,有30年手工制作红纸的经验。李兆成曾担任东李村党支部书记,他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红纸、对联产业,看着对联从纯手工印刷时代发展到半手工半机械和纯机械印刷时代,对联的式样也由单一的红纸黑字演变成现在的金星大红纸、烫金等几百个品种。“我亲身经历了红纸、对联产业半个世纪的发展,如今儿子接手经营家里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年销售额在200万元以上。”李兆成说,从事这个行业很幸福,既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能给千家万户送去美好祝福。
山东省东墨文化有限公司位于东李村西,其生产车间内也是一派繁忙景象,20多名工人分工合作流水作业,一副副对联鱼贯而出,一摞摞“福”字包装成箱。这是夏庄镇北村社区王刚创办的企业。王刚今年33岁,大学毕业后从父亲手中接过红纸、对联生意,引进了镂空雕刻机、专业印刷机等先进设备,建成12条流水线,日产对联6万副。机械化生产不仅降低了成本,还让对联有了更多样式,印刷体、书法体、卡通字体,大红纸、植绒布、贴纸,客户的不同需求都能满足,扩大了市场供给。他在多个网购平台开设了7家店铺,组建专业电商团队,提供个性化服务,可以根据客户提供的文案印制春联,产品销往十多个省份。目前公司年印刷红纸1000多吨,产值超过1000万元。为把产业发展壮大,他正在筹备红纸、对联博物馆。
据夏庄镇党委组织委员曹鸿见介绍,镇党委高度重视红纸、对联产业发展,充分挖掘夏庄镇历史文化资源,发挥楹联协会功能作用,组织全国楹联艺术家撰写优秀春联,丰富楹联文化内涵;创新传统书法艺术、现代印刷技术,丰富产品种类,延伸产业链;大力推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行党组织跨村联建产业联片,把红纸、对联产业打造成农民增收致富的幸福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