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7版: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16版:光影记录

“科目三”上春晚
不妨多些包容

(2024年01月22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评论员 薛静
  此前,许多网友在网络留言中曾半开玩笑地留言:“春晚上要有‘科目三’,我就把电视砸了!”虽说是一句调侃,但这一幕有可能真的成为现实。最近,“安徽、广东、辽宁等地春晚彩排现‘科目三’”引发热议。“科目三”值得上春晚吗?“科目三”与春晚之争议的背后,其实还是对于春晚创新的期待。“科目三”的疯狂持续传播,登上更大舞台,引发网友对魔性传播和缺乏创意复制的厌烦。    (据《扬子晚报》)
  春晚和“科目三”,这俩词摆一块,都不用看热搜,就知道有些网友又被刺激到了。果然,打开社交媒体,只听吐槽声一片:“‘科目三’的受众群体到底是谁”“‘科目三’已经让人心生厌恶”“以为‘科目三’上春晚只是一句玩笑,但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科目三”土吗?这个问题没有答案。火到国内外一众明星都跟着跳,火到成为国外社交网络爆火元素,让中国文化输出实现了多层次传播。非要说“土”,那也是全球网民的大多数选择,证明了如今的流行文化趋势就是“大众化”。
  随着网络普及,传统的精英把控的娱乐发展模式已经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普罗大众的自娱自乐模式,这是在全世界都不可逆的现象。现实的转变,势必会影响思维的转变。以前的春晚,就像很多网友说的那样,是引领带动新一年流行文化的“风向标”,而如今春晚已经慢慢变成了“合家欢”,成为了聚集当年全部流行元素、流行人物、流行文化的“集合体”。这是一种敞开怀抱主动拥抱变革的态度,起初还有些扭扭捏捏,现在大大方方,有什么不好吗?
  反对的人,到底在反对什么?是真的反对“科目三”的土,还是只是盲目随大流?到底要的是精英文化的曲高和寡,还是反对大众文化走上舞台?如果连这些问题都搞不清楚,建议还是放下手机远离网络,因为我怕你们刷短视频的笑声打扰到别人。
  很多所谓的高雅艺术,最初往往都生长于市井乡土,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最后成为一种经典文化符号。“科目三”也许会在名噪一时之后彻底沉寂,也许会由此脱胎诞生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毕竟未来的事,谁又能说的清呢?但是唯有一点可以肯定,每当人们回望那些影响人类进程的大事件时,都会清楚地发现:每一个瞬间都在偶然中萌发,在必然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