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手指,立即评论;点点屏幕,马上转发……”造谣成本低,成为网络谣言滋生的主要原因。如何辨别网络谣言?散布网络谣言会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呢?奎文公安分局民警就以上问题作出解答,切实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助力守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晓萌
网络谣言的种类
网络谣言的种类主要有网络灾害谣言、网络恐怖谣言、网络犯罪谣言、网络食品及产品安全谣言、网络个人事件谣言。
网络灾害谣言是指捏造某种灾害即将发生的信息,或者捏造、夸大已发生灾害的危害性信息,引起公众恐慌,扰乱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网络恐怖谣言是指虚构恐怖信息或危害公众安全事件信息,引发公众恐慌,扰乱社会秩序,引起公众对政府管理的不满,影响社会稳定。
网络犯罪谣言是指捏造骇人听闻或令人发指的犯罪信息,引起公众愤怒、恐惧,引发公众对政府、政府工作人员或某些群体的不满,同时也影响当事人的声誉,扰乱他们的正常生活。
网络食品及产品安全谣言是指捏造或夸大某类食品或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引起公众对该类食品或产品的抵制,导致该类食品或产品生产者、销售者损失。
网络个人事件谣言是指针对某些个人而编造吸引眼球的虚假信息,侵害当事人隐私,给当事人造成负面影响甚至经济损失。
如何辨别网络谣言
民警介绍,网络谣言具有夸大事件严重性、断章取义、移花接木等特点,如何辨别您所看到的事件是否真实,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判断:文章发布的权威性。注意观察文章结尾是否有署名或标注出处,判断其是否由权威媒体或机构发布,避免被作者主观臆测带偏;内容观点的客观性。阅读时应注意文章是否存在夸大事实、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极端言论、文不对题等表达方式;浏览页面的健康性。部分平台为吸引关注,将色情、浮夸等类型的图片设置为封面,或页面含有大量广告、网络小说链接等不健康内容。
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公民散布网络谣言,须承担法律责任,其中又可细化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等。
民事责任 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誉的,依据民法典规定,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
行政责任 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尚不构成犯罪的,要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给予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刑事责任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