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6版:光影记录

临朐县公安局民警王文太坚守监管岗位二十年

他如一盏明灯 让“迷路人”燃起希望

(2023年11月22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走几步、多看几眼、多问两句、多查几遍。”这是临朐县公安局监管大队四中队中队长王文太从事监管工作的准则。坚守监管岗位二十年的他,以真情搭桥、以温情化冰,用他的“阳光”,传递着法治的光明,照耀着在押人员的心,让一个个身陷囹圄的“迷路人”,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燃起了对未来的希望。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怀禹 张益阁
对在押人员来说,他有着多重身份
  近日,记者在临朐县看守所见到了王文太,54岁的他眼神中带有几分威严,但不失和善。跟随他经过层层检查进入监区,此时,在押人员正在固定区域自由活动。他的任务,便是在这个时间段里进入监室检查在押人员的内务卫生、物品摆放等情况。
  “丝毫不能马虎,任何疏忽都有可能造成隐患。”王文太告诉记者,每个在押人员生活用品的摆放、内务卫生的保持,都是他们心理动向的一种体现。  二十年的监管工作中,王文太用自己敏锐的眼睛与细腻的心思,捕捉着监室内的隐患与在押人员的思想波动,及时给予纠正教育。对于在押人员来说,他是教授法律知识的老师、是及时纠正错误的长辈、是随时解决困难的朋友。工作中,他时时要求自己以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与在押人员相处,给予他们一定的关怀。也正因如此,王文太所管理的监室一直是临朐县看守所的“文明监室”。
宽严相济,他用心管好在押人员的“心”
  2000年,王文太怀揣着对公安的向往,从部队转业到临朐县公安局,成为了临朐县公安局五井派出所的一名民警。两年后因工作调动,他来到了临朐县看守所,成为了一名监管民警。王文太坦言,报到之初他也有些迷茫,但当他踏上岗位之后才发现,这里严苛的规章制度与管理条例,以及监管民警恩威并施、宽严相济的工作方法,让在押人员从进入看守所的那天起,无论从精神面貌还是心理情绪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原来,这是一份用“心”去唤醒“心”的工作。
  检查完监室,王文太来到谈话室翻看记录,了解前一天新收押人员的谈话有无遗漏。他告诉记者,监管民警需要随时掌握在押人员的思想波动,以及造成波动的诱因,比如对判罚结果存在异议、家庭需要帮助等。这些压力都会造成在押人员做出过激举动。2014年,赵某因涉案被刑事拘留,但由于案件仍在审理,赵某拘留被延长。之后赵某性情大变。了解情况后,王文太与赵某进行了谈话,说明延长拘留原因。在王文太据理据法的谆谆劝导下,赵某放下心中负担,安然等待提审。
细致入微,他让在押人员重拾希望
  从事监管工作二十年来,让他印象最深的在押人员是2016年6月收押的嫌疑人李某,他曾因盗窃三次被公安机关打击处理。“李某由于多次犯罪且屡教不改,家人也放弃了他。”王文太告诉记者,被收押期间,当李某得知自己将面临有期徒刑三年的处罚时,瞬间心如死灰。“当时看着李某的状态跟平常不一样。”王文太回忆,他叫来李某同监室的在押人员了解情况,得知李某一到晚上便偷着抹眼泪。
  “这几天看你不太高兴,肯定有一些想法,你有困难就告诉我,我尽量帮你解决。”了解李某日常状态后,王文太找到李某谈话,询问他失落的缘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导李某要好好改造,对未来充满希望,用实际行动改变以往形象。真挚朴实的话语打动了李某:“王警官,谢谢你让我对自己的将来重拾了希望,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一个月后,李某被移交至某监狱服刑,离开看守所前,李某申请与王文太见面,向他表示了感谢。“只要下定决心改,任何时候都不晚。”这是王文太嘱咐李某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对每一名在押人员的心里话。
以所为家,“浪子回头”是他最大心愿
  在在押人员心里,王文太是老师、长辈、朋友,但对于王文太的家人来说,他却并非一个好丈夫、好儿子。由于工作原因,他根本无暇顾及家庭,里里外外、前前后后都靠妻子一个人张罗。2021年秋天,王文太年迈的母亲不小心摔了一跤,导致右侧股骨头损伤,需要置换股骨头。在母亲住院的半个月里,都是王文太的妻子一人照料,担负起了婆婆的生活起居与术后恢复。每到这时,王文太也深知对家人的亏欠。看着王文太在家庭与工作之间左右为难,他妻子便安慰道:“你安心工作,家里的事我还能照应得过来。”正是因为家人的支持与付出,才换来了王文太在岗位上的成绩。2021年,王文太被山东省公安厅授予“基层工作银盾荣誉奖”。
  谈及为何对监管工作“情有独钟”,王文太感慨道:“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在押人员的心,能够让他们带着善良回归社会、或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安心服刑。”总之,对王文太来说,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些“浪子回头”,便是他的最大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