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6版:光影记录

二维码成“拦路码”
别让扫码变扫兴

(2023年11月22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评论员 孙瑞荣
  北京的孔先生在某餐饮店消费时,发现需要关注商家公众号才能点单。认为商家强制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孔先生将该商家起诉至法院,要求其停止侵害个人信息权益、告知个人信息处理情况、赔礼道歉并赔偿相关损失。11月17日,记者从北京市三中院获悉,该院在二审判决中认定被告商家的相关行为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需向原告书面赔礼道歉,并赔偿5000元公证费。
     (据北京日报客户端)
  手机一扫,即刻下单。近年来,扫码点餐服务在餐饮行业迅速兴起并普及,然而有的餐厅却在“扫码”和“点餐”之间增加了一道程序,不关注微信公众号、不授权商家获取个人信息就不能点餐。这样的强制扫码行为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不少商家在扫码点餐或扫码支付的过程中获取顾客的头像、性别、手机号码等与餐饮消费无关的信息,这显然已是侵权行为。
  扫码消费原本是为了方便消费者和商家,提高各方效率。但就实际效果来说,扫码点餐不仅变得带有强制性,且有泄露个人隐私的风险。很多消费者反映,他们关注公众号后经常会收到大量广告、优惠券等无关信息的侵扰。
  技术的进步向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当扫码成为“单选”或“必选”项,二维码就变成“拦路码”“侵权码”,甚至当有的商家在追踪营销或“大数据杀熟”时,“消费便利”就变成了“消费烦恼”。
  消费者苦强制关注公众号久矣。今年6月,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发文称,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以避免商家在扫码缴费过程中强制消费者关注商家公众号、过度索取消费者个人信息。
  对于商家而言,遵守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尊重消费者对个人信息处理的知情权和决定权,是应尽的社会责任。消费者也应提高维权意识,在面对个人信息权益被侵犯的情况时,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关注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