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日前,潍坊市民政局公布《潍坊市第一批地名保护名录》,涉及72个在历史存续时间、地名文化底蕴和知名度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地名。其中,居民点类涉及11个,这些村居或因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或体现区域历史文脉,或在本行政区域内具有较大知名度、影响力且具有保护价值。即日起,潍坊日报社推出“我们的村庄”系列报道,讲村名故事,看乡村发展。
“提起黄石板,出了英雄汉,抬枪土炮打胡团,消灭他一个连……”这首当年流传在安丘西南部的抗日歌谣,说的正是黄石板坡自卫反击战。安丘市辉渠镇黄石板坡村始建于清康熙初年,抗日战争时期,村庄成立自卫团,抗战热情空前高涨,全村妇孺皆兵,用步枪、土枪同敌人展开浴血奋战,保卫了黄石坂坡周围二十几个村庄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伴随着黄石板坡自卫反击战成为一段佳话,村名成为独有的红色文化符号,进入保护名录的村名将如何赋能乡村发展?11月20日,记者来到黄石板坡村,瞻仰战斗遗迹,寻找红色记忆。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燕
建立起红色记忆广场,缅怀先烈
初冬时节,走进黄石板坡村,石屋、石墙、石板路随处可见,民舍错落有致。和煦的阳光下,村子里不时传来鸡鸣鸟语,村子显得更加幽静、古朴。
村东头有一段长约100米的石头围墙遗址,上面有当年战斗时留下的射击孔,透过射击孔可以看到围墙内地势低洼。站在围墙前,当年村民们英勇战斗的场景犹在眼前。“围墙从外面看感觉不高,但是从里面看很高,有四五米高。”黄石板坡村党支部书记江来春说,同样的围墙遗址在村西头也保留着一段。
村庄红色记忆文化广场前的雕塑墙真实还原了当时的战斗场景——村民奋勇杀敌,将敌人打得接连后退。广场的石头墙壁上挂着“铜墙铁壁”“省历史文化名村”“黄石板坡战斗纪念地”等牌子,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这里已经成为安丘市红色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学校师生等纷纷慕名前来,瞻仰战斗遗迹,寻找红色记忆。
村里还建起了历史文化展室。走进历史文化展室内,一块块黄色展板详细记载了黄石板坡自卫反击战、黄石板坡村概况等,宣扬了黄石板坡村村民百折不挠、浴血奋战、保卫家乡的精神。“我们建红色记忆文化广场、历史文化展室,不仅仅是缅怀先烈,更是对他们精神的铭记与践行。”江来春说。
从未被土匪攻破,小村赫赫有名
今年52岁的江来春从小就听村里老人讲述村子的历史故事。据李氏族谱记载,清康熙初年,李氏由今安丘市官庄镇管公村迁此建村。此处位于大山南坡,裸露着层层叠叠的黄色石板,故村子取名黄石板坡。村子四面环山,地势险要,又修了围墙,加上民风强悍,从未被土匪攻破过,还曾击退过刘黑七、周三等多股土匪武装的进攻,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后来每逢过土匪,周边村子的百姓都扶老携幼前来躲避,小小的黄石板坡村在辉渠南部赫赫有名。
1943年秋,中共安丘县工委和安丘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黄石板坡村政权也建立起来。经过减租减息,群众翻了身,抗战热情空前高涨。村里成立自卫团,挑选强兵勇将建立护村队。为防备日伪军袭击,村民们集中人力、物力重修围墙,加固四个大门,并沿围墙新建13座炮楼,以备打击来犯之敌。
在江来春的记忆中,村子东、西、南、北四个大门,分别筑有围子墙,围子墙绕村一周将村子严严实实包围起来。围子墙很高很宽,里面还有小路,人可以在里面跑来跑去,每个大门上面都有炮楼。围墙外有一条护村河。“我小时候西门上还有炮楼,护村河现在还有,只不过不绕村了。”江来春说。
全村齐参战,打得敌人不敢再来犯
说起黄石板坡自卫反击战,在当地家喻户晓。1944年4月8日,伪军胡鼎三特务团进犯,黄石板坡村自卫团英勇抵抗,战斗十分惨烈。村民兵以原始低劣的武器,与装备精良的伪军千余人激战五小时,毙敌伪团副以下32人、伤伪营长以下36人,民兵亦付出牺牲8人、伤22人、失踪26人的惨痛代价。
村民李淑芬的父亲李金德、公公李恩三、五爷爷李桐都参加过自卫反击战。“以前经常听公公讲起当时战斗的事。”李淑芬说,当时胡鼎三特务团驻防辛庄子村,距离黄石板坡村约五公里,仗着日本人撑腰,三番五次到周围村庄催粮逼款,多数村庄的群众迫于他们的威胁,只得违心缴纳,但黄石板坡村民众坚决不给。
1944年4月5日上午,胡鼎三特务团200余人来到黄石板坡村,带队军官命令士兵向村内开枪、投弹,并向村中喊话。埋伏在围墙上的自卫团员李恩三端起土枪瞄准这个士兵,一枪毙命。带队军官知道黄石板坡人早有准备,只好狼狈撤退。
同年4月8日凌晨4时许,胡鼎三特务团千余伪军带迫击炮一门、手炮两门、机枪三挺再次袭击黄石板坡村。在自卫团团长李明河、护村队长李桐指挥下,全村男女老幼齐参战。面对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伪军,全村人同仇敌忾,英勇抗击,一连打退敌人数次冲锋。“俺五爷爷一枪打死了敌人的指挥官。”李淑芬说。
上午10时多,黄石板坡村西北角炮楼的火药库被敌人炮弹击中起火,自卫团员李景有等数人被烧伤,敌人乘机冲进村子。自卫团员同敌人展开激烈巷战,掩护群众向西南方向撤退。“当时一名年轻的护村队员擒住了敌人的副指挥官,要求他停止进攻,先让村民出去。后来,村民出去后,遇到了从西南方向赶来的增援部队,敌人得知情况后从北门逃跑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进攻过。”李淑芬说。
“黄石板坡自卫反击战意义重大,使村子以南20几个村庄免遭敌人烧杀抢掠,也让敌军想突破黄石板坡村进一步进攻沂水县的计划破灭。”李淑芬说。
发展红色旅游,古村焕发勃勃生机
黄石板坡村地处安丘西南部山区,生态优美,环境清幽。村庄四面环山,过去道路崎岖难行。2015年,在外工作的村民李世收积极争取资金,对村里的主干道进行了硬化;2019年,通过“村村通”工程,村里的大街小巷全部得到硬化,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2019年底,村里全部通上了自来水,村民生活越来越好。
黄石板坡村盛产小米,全村69.33公顷耕地,近60公顷种植谷子。这片红色土地上产出的小米以营养丰富闻名,成为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今年以来,辉渠镇与安丘农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注册了“辉渠香”小米商标,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村民种植的小米,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村里成立合作社,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也让村集体有了经济来源。
如今,黄石板坡村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将村内围墙遗址、烈士故居、红色记忆文化广场、历史文化展室等红色景点串珠成线,发展起红色旅游,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旅游,古村落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