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综合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贯穿于糖尿病诊疗的全过程。血糖监测不单单是测血糖,它包含了“点”“线”“面”多个维度的测量。每种测定方法有哪些优势与不足?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细节?对于这些市民关心的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潍坊市人民医院检验科的医生王洪刚。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路欣 通讯员 韩星波
“点”血糖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直接反映人体必需的基础血糖和从食物中摄取的血糖值,是糖尿病监测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点”。“点血糖”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测定:
静脉血浆葡萄糖测定 静脉血浆葡萄糖测定是通过采集静脉血液样本来测量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它可以反映某一个时间点体内葡萄糖含量的高低。其与指尖毛细血管血糖测定相比能够提供较准确的葡萄糖测量值,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血糖水平。所以在诊断糖尿病、筛查糖代谢异常时,采用的是静脉血浆葡萄糖。
指尖毛细血管葡萄糖测定 指尖毛细血管葡萄糖测定是一种常见的自我血糖监测方法。该方法使用便携式血糖仪和葡萄糖测试条进行测量,简便易行,但其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血液流量、手指清洁程度等,适合患者诊断明确后在家中自我血糖监测。
需要注意,此方法为全血标本,由于红细胞中的血糖较少,所以等体积的指尖血测得的血糖值通常会比静脉血浆葡萄糖低一些。
尿糖测定 尿糖主要是指尿液中的葡萄糖。当机体的血糖过高时,超过了肾小管最大重吸收能力,尿液便开始出现葡萄糖,血糖越高,尿中葡萄糖的含量就越高。但尿糖的监测易受个体当时生理状况和肾糖阈值的影响,所以尿糖阳性不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也不是血糖监测推荐方法。
“面”血糖
血糖“线”是指血糖在一天内的波动,临床上一般以测量血糖谱来观测血糖的动态变化。要使血糖长期达标,“点”和“线”的监测还是不够,必须通过观察血糖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来评估治疗效果。临床上对“面”的监测和评估可以通过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为判断依据。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过去2个月-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它提供了对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评估,而不仅仅是瞬时的血糖值。通过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并相应调整治疗方案。当然糖化血红蛋白也有其局限性,它不能精确反映低血糖的情况,也无法反映血糖波动的特征,因此还需要和“点”血糖结合起来,才能反映患者的整体血糖控制情况。
糖化血清蛋白测定 由于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糖类物质结合的产物,依赖血红蛋白的存在,当患者存在血红蛋白异变体时,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的意义不大,糖化血清蛋白更有价值。
糖化血清蛋白反映测定前2周-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患者的血糖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其数值就越高,让医生在短期内得到治疗效果的反馈,特别是可以作为妊娠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的近期血糖监控指标。因此,它与糖化血红蛋白应结合应用而不是替代。
“点面结合”血糖
动态血糖监测 动态血糖监测是在皮下植入葡萄糖探测器,通过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而间接反映血糖水平的技术,它能持续、动态地监测血糖变化。通常数分钟一个记录,3天-14天超过800个血糖值即可构成一幅整体的血糖图谱。
目前,动态血糖监测分为回顾和实时监测,按照达标时间、血糖波动和低血糖风险三步由专业医生来分析。适用于Ⅰ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的Ⅱ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合并胃轻瘫等伴有血糖变化的内分泌疾病。但动态血糖监测在血糖过高或低时有可能存在误差,需通过指尖血糖进行校准,且回顾性动态血糖监测的监测结果存在滞后性。因此,动态血糖监测也需要结合其他血糖测量方法。
总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通过定期体检和葡萄糖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糖尿病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