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是人体五官中的一个重要器官,有着非常重要的听觉和位觉(平衡)等生理功能。所以,爱耳、护耳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保护耳朵呢?
纠正挖耳不良习惯 外耳道的皮肤有一种特殊的腺体叫耵聍腺,分泌耵聍,习称“耳垢”,俗名“耳屎”,它对外耳道皮肤能起到保护作用,随着下颌关节的运动,耳垢能够自动向外排出,不需要特别清理,每天只要清洗耳廓便可。有的人习惯用发夹、耳勺、火柴柄、手指等挖“耳屎”,这样很容易造成外耳道皮肤损伤,感染后易发生脓肿及软骨膜炎。挖耳时被别人碰撞,还易造成鼓膜破裂,感染后引起中耳炎,甚至耳聋,影响听力。
防止噪音伤耳 因工作中的噪音(大于85分贝)引起的听力下降已成为最常见的职业病之一。长时间使用耳机且放大音量,或长时间在迪厅、音乐厅听摇滚乐,观看激烈的体育比赛等,也会导致耳内微细血管痉挛,供血减少,造成噪音性耳聋。爆震巨响或大气压剧变,可引起内耳损害引发爆震性耳聋。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节假日,有些人去各种娱乐场所,如迪厅、卡拉0K,或者通宵达旦地玩麻将,熬夜不睡觉,这样极易引起突发性耳聋,使听力突然下降,并伴有耳鸣、眩晕。轻者经休息能自愈,重者要经医院治疗才可痊愈。因此,要改变经常熬夜的习惯,避免过度紧张、劳累;必须上夜班者,白天要休息充分,防止突发性耳聋的发生。
防止蚁蝇昆虫入耳 夏天在室外活动时,常有小昆虫、蜈蚣等误入耳道,尤其中耳炎患者耳朵流脓带有腥臭味,更易引诱苍蝇入耳,应注意防护。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可用油类或麻药滴耳,让其窒息死亡,然后再仔细取出,并根据病情进行治疗,以免感染严重引发耳聋。
防水呛入耳鼻 人们在游泳时,常因嬉戏、跳水或潜水而致鼻腔进水发生咳呛,水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容易引起中耳炎。洗澡时如不小心,耳朵也容易进水,使耳垢沾水后湿润膨胀,不易排出而形成耵聍栓塞。所以,耳道进水后,可将头偏向进水的一侧并跳动数次,让水自动流出;或用消毒棉签拭干,避免引发中耳炎。
给婴幼儿喂奶饮水时防止咳呛 婴幼儿的咽鼓管短、粗、直,且位置低,故喂奶饮水时不能操之过急,头位不要太低,否则容易发生咳呛。分泌物和奶液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腔,造成感染,影响日后听力。故喂奶时要特别注意,千万别让奶水流入婴幼儿耳内。
预防药物中毒性耳聋 许多药物或化学物质具有强烈的耳毒性,长期使用一次性大剂量或患者对该药具有高敏感性,均可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这样的药物或化学物质有:奎宁、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双氨链霉素、水杨酸盐、磺胺类药物、重金属(如铅、砷、汞)制剂、苯胺或苯胺染料、一氧化碳等。这些药物所致耳聋,一般属于感音神经性耳聋,难以自行恢复。但也有个别病例在耳聋发生前出现其他症状,如耳鸣等,停药后,大多有恢复之望。
防止耳朵冻伤及外伤 耳廓暴露于头颅两侧,除耳垂外均为可动软骨及皮肤构成,血供不良,冬春季节及寒冷地区容易发生冻伤,应注意保暖,冬季出门可戴耳罩,围好围巾。一旦冻伤,不能马上热敷或者按摩耳廓,要在逐步缓解1小时-2个小时后再进行热敷。如果局部皮肤没有破损,可以涂抹冻疮膏;如果皮肤已破损,则需尽快用新霉素软膏涂抹,防止感染。
此外,上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百日咳、猩红热等,极易诱发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化脓性中耳炎及迷路炎等,严重者还可引起耳聋。有些全身性疾病,如流行性腮腺炎、流脑、败血症、白血病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都会损害听力,应该及时治疗。
潍坊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杨树芹 孙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