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音乐节接连宣布延期或取消

揭开“不可抗力”的遮羞布

(2023年04月24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4月17日,大洋洲音乐节澳洲站主办方临时发布公告,称核心嘉宾回春丹乐队因“不可抗力”因素无法参与,遂延期在墨尔本、悉尼的两场音乐节演出,并给予乐迷退票处理。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受近期内地音乐节“不可抗力”飓风影响的第一个海外华语音乐节。自演出市场全面复苏以来,内地音乐节早就先行一步,扎进了“不可抗力”的怪圈。
有些跟风上马的音乐节真的卖不动了
  过去三年中,所谓的不可抗力或许更为普遍,而反观当下所谓的“不可抗力”原因,或多或少有些变了味。
  比如声称“因天气专家分析研判福州未来十几天天气持续阴雨,无法完全杜绝安全隐患而延期”的福州魔音汽车音乐节,被当地乐迷指出实属无稽之谈。有网友表示,演出当天天气预报为晴天,直言“票又贵阵容又拉胯、地方又远,票卖不好,你还怪老天下雨”。在售票量未能达到预期的情况下,继续举办音乐节必然会导致主办方无法收回成本,而不可抗力之下的延期或取消也就成了最好的“遮羞布”。
  另一方面,演出阵容出现临时被“拉黑”艺人、场地突发、举报等情况也是另一种层面的“不可抗力”理由。比如,在开演前十天左右,国潮音乐嘉年华广州站声称活动场地突发升级管理问题,为保障观演体验将对现有场地进行整体改造故而延期举办,但直至今时却已毫无下文。
  而种种并非不可抗力的“不可抗力”,潜移默化中也影响着音乐节市场的正常运转。
  相关专业人士指出,这是在加速音乐行业“死亡”的一个过程。在真真假假的“不可抗力”取消或延期背后,其实也在打击着购票乐迷的热情。他也提到,这样的做法无异于在“戏耍”消费者。
  但归根结底,种种皆不过一句话——有些跟风上马的音乐节真的卖不动了。
  自演出市场复苏以来,不管是小型演出还是大型演唱会,均凭借一定的粉丝经济迎来一波可观的报复性消费。而报复性消费过后,面对供大于求的演出市场,市场必然会呈现审美疲劳、消费紧缩、择优观演的现状。这也意味着,不少音乐节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上述专业人士便直言,“我觉得到6月、7月以后可能死得更快”。
糟糕体验背后是系统性问题的积弊已久
  在过去三个月里,音乐节呈现出明显的井喷状态,月均30多场已成为普遍现象,而官宣的大大小小音乐节也已超过100多个,甚至连过往鲜少落地的新疆、西藏等地也迎来了音乐节商业化的入驻。与此同时,不少新消费品牌宣布入局,成为音乐节市场的新玩家,如隅田川咖啡、魔音汽车等均投入音乐节衍生类IP开发。
  在音乐节加速遍地开花的过程中,不少音乐节糟糕的现场体验也让不少新生音乐节被乐迷吐槽为“房地产拼盘商演”“群星演唱会”。
  在3月18日的武汉麦田音乐节中,脆莓乐队因迟到半小时左右、人声听不清楚引发乐迷不满,而同一场的沉默橙乐队也因下雨造成的设备泡水、音响调音出现问题,不得不延迟开演20分钟。无独有偶,广州海潮宇宙音乐节、芒禾音乐节等也同样因音响问题、舞台较小、演出迟到等问题备受乐迷吐槽。这些细节层面的问题集中显现时,背后其实是系统性问题的积弊已久。
  如专业人士所说:“当整个行业不专业时,制作团队包括舞美团队、调音团队,你都不可能百分百的专业,所有这些失误、沟通不畅,其实都是由一个个不专业的细节加在一起导致的。”
  眼下,音乐节退款难已经普遍化,西柚See U音乐节、耳浪音乐节、无尽星空跨年夜音乐节等均是如此。据悉,西柚See U音乐节在乐迷报警后,曾承诺在3月10日退款,却至今仍未处理完成,乐迷赵小姐表示:“西柚的票价在388元至千元不等,起码有十几万元没退。”
  音乐节是要“割一波韭菜就撤”还是当作长期IP打造,比拼的是团队的专业程度和执行能力。当越来越多缺乏专业素养的主办方扎堆拥入市场,无疑会打击市场热情,也污名化着音乐节本身。
若想长远发展,需加强管理优化审批程序
  复苏伊始,我们对于演出市场寄予期待,但很显然,真正回暖注定要历经一番坎坷。
  专业人士指出,上述现象也应该倒逼着整个音乐演出市场的法制管理细则的出台。同时,文化演出的审批程序也同样需要优化。
  在大多数乐迷眼里,线下演出就像是精神乌托邦,提供的是与现实社会生活截然不同的情绪价值和人生体验,但当音乐节等演出所带来的仅剩负面体验感,也注定会令大批受众抽身离去。
  不过,随着海外音乐人进出放开,内地音乐节的“卖不动”或许也会迎来新的转机。这可能会降低演出成本预算,把更多思路放到一些国际优质音乐人身上来制造差异,一来省钱,二来可能票房还会更好。
  总而言之,音乐节作为演出市场的重要构成有着不可替代性,但倘若放任脱轨、乱象频出,这样的短暂春天也注定会成为酷夏到来之前的“倒春寒”,注定难以持续。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