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起初的无法接受,到后来的完全接纳,奎文区恒联小区49岁的贾淑梅用了20年来陪伴自闭症儿子,不离不弃。这20年,她经历了人间的千辛万苦。幸运的是,儿子在她的陪伴下逐渐恢复健康,钢琴九级,会多门才艺,还能生活自理。4月22日,记者听贾淑梅说起了这些年的酸甜苦辣。此外,贾淑梅也希望通过本报告诉其他自闭症孩子的家长,不放弃就有希望。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常方方
从无法接受到完全接纳,带儿子学习多种乐器
贾淑梅27岁那年生下了儿子泽瑞,儿子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很多的欢乐。然而,儿子2岁的时候,贾淑梅发现儿子从来不与别人进行眼神交流,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觉得不对劲的她便带着儿子到医院检查,被医生告知儿子是自闭症。
“当时医生说,医学解释不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也没有治疗办法,以后生活基本无法自理,需要终身陪伴。”贾淑梅说,当时听完就觉得天塌了。可是冷静下来,看着可爱的儿子,作为母亲她不能放弃,得尽全力去教育儿子,让儿子可以生活下去。
贾淑梅的工作比较自由,她大部分的时间都陪伴儿子。在她看来,陪伴儿子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她总说,不管生活有多困难,孩子是她带到这个世界的,作为家长就要负起责任。为了照顾孩子,丈夫辞去了工作,开了一家店。
泽瑞7岁的时候,贾淑梅发现他对音乐很感兴趣,因为每当儿子脾气暴躁的时候,只要一放音乐,他就会安静下来。于是,她开始带着儿子学钢琴。起初并不顺利,因为儿子不跟别人沟通,不敢看老师眼睛,有多动症,她就不断安抚儿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儿子终于入了门,如今儿子钢琴已经九级了。”贾淑梅自豪地说。
儿子13岁时到了变声期,却只会说几个字,就是叫声“爸爸、妈妈”,而且声音很小,贾淑梅就请了声乐老师,两年时间让他通过音乐发出声音。后来,贾淑梅又带着儿子学习了架子鼓,现在架子鼓已经十级,还学习了吉他等乐器。
希望儿子多一些手艺,自己一人也能生活
令贾淑梅欣慰的是,如今社会对自闭症人士的接受程度有了显著提升,也有很多人关爱自闭症群体。现在泽瑞已经是一个大小伙子了,身高180厘米,与贾淑梅站在一起时,让她有满满的安全感。
贾淑梅说,当儿子被确诊为自闭症时,她跟很多患儿的妈妈一样,一度尝试去改变儿子,甚至想治愈他,让他像普通孩子那样躺在妈妈怀里撒娇,喊着“妈妈、妈妈”。那时候,她希望让儿子成为她所希望的样子。后来,她发现这样做只会加重儿子负担。
贾淑梅想告诉其他自闭症患儿的家长,不要试图改变孩子,要学会接纳,否则孩子会崩溃,家长也会崩溃。自闭症的孩子只是比其他孩子表达差一些,行动慢一些。“我们教孩子一件事情可能得十次、二十次,甚至上百次;教他们写字,别的孩子可能一次就会,他们可能也要上百次,但这就是我们的孩子。”贾淑梅说,就是要接纳自己孩子的不足,接纳了反而会越来越好。
如今,贾淑梅又带着儿子学陶艺等手工。她觉得,“不健全”并非是坏事,这些孩子没有能力改变规则和制度,更没有能力创造让自己走捷径的新办法。学做手工时,没有偷工减料,没有偷懒取巧,只有严格遵守老师的教导,一步一步认真完成作品。
贾淑梅一直把儿子当正常孩子教育,她与儿子出入很多场合,不会因为他的怪异行为就和他憋在家里。如果儿子冒犯了谁或做错了事,她就很坦然地去解释、道歉,从不遮掩他是自闭症孩子的事实。她觉得只有自己接受了,社会才能接受。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贾淑梅说,她想尽一切办法让儿子学习一些特长,就是想等哪天她和丈夫都不在了,儿子能有一门技能,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好好地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