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0版:公益广告

11版:文娱圈

16版:光影记录

童年闹元宵

(2023年02月01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孟文杰
   热闹的元宵节马上到了,童年的记忆也回来了。
  看花灯是最温馨快乐的时光。我的老家在邹平市焦桥镇,听奶奶讲镇区的老布局是“九登梯子街,双龙一个眼”。“双龙”就是东西双街,花灯最热闹的非西街莫属。那时的花灯是家家户户自己制作的,老乡们大年初三圆了年,就开始忙活着做花灯,等正月十五一展风采。花灯有宫灯、鱼灯、财神、荷花、龙灯、奔马等,有的五颜六色,有的闪闪发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说的便是这番光景。
  我那时还小,钻到人群里啥也看不到,父亲便把我扛在肩头,一路指着好看的花灯,介绍这是谁家的,有什么吉祥寓意,我因此学到了不少传统知识呢。庄里乡亲很多都是熟人,父亲都一一打着招呼:“吃了吗?”“吃了,你吃了吗?”“吃了。”这是老家打招呼的常用语,我想可能是很早的时候大家都穷得吃不上饭才这么问,一辈辈传到现在,大家生活富足了,“吃了吗”也不仅仅是“吃了吗”,就如同“你好”,就如同外国人见面说天气一样。大人之间打完招呼,父亲再让我这个叫大爷那个叫婶子,我小时候很腼腆,但叫着叫着也就大方多了。
  闹玩也是正月十五的重头戏。闹玩就是闹元宵,每个村都有自己的闹玩队伍,其中有踩高跷、舞龙、舞狮、秧歌、舞信子、跑旱船、大头、锣鼓等,大家穿着传统服饰,脸上化得跟唱京剧的一样,喜庆的氛围一下子就出来了。闹玩先是到沿街店铺闹,我们那的店铺都是正月初八开业,等到正月十五时都在经营着各自的小生意,大家就闹着店铺给红包,店铺一般都是先不给,热热闹闹的锣鼓敲起来,等着闹玩队伍表演完,红包才递上,大家就转闹下一家。商家若不给红包就一直敲一直闹。闹玩的觉得越闹红包越大,商家则觉得越闹节后生意越红火,大家各得其乐,一片祥和。
  闹上几天店铺,就到了汇演的日子。演出都是在学校操场之类的大场地上,十里八乡的人都来看闹玩。我们小孩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往人群里挤,里三层外三层的,有的爬到车顶上,有的到远处的高楼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越多越起哄,闹玩场地一会儿就挤得没地方表演了,随着一阵锣鼓喧天,先是踩高跷的出来踩场地,沿着人群内沿踩,踩上几圈,圈内的人们就奋力向外挤,外圈的人可不管这些,还是用劲向里推。高跷踩不出场地来就放鞭炮,一直放到清出个大场地,正式表演也就开始了。汇演时各村都使出浑身解数,踩高跷、翻跟头,舞龙的穿插摆出长龙造型,狮子上高桌……喝彩声此起彼伏,我们小孩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坏了,现在想来并不知道当时为什么那么开心。
  后来,我去外地上学,毕业后来到潍坊,已经很多年没有回老家过元宵节了。如今回想起老家的元宵节,那场景依然历历在目,恍如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