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家乡浓厚的创业氛围和优良的创业环境,短短几年我们的生猪养殖基地就发展到6处,成立的合作社也已有203户养殖户加入。”日前,昌乐县红河镇“90后”大学生“猪倌”李勇告诉记者,通过积极向乡亲们推广“互联网+养殖”模式,已带动周边200多户养殖户走上致富路。去年以来,昌乐县出台多项措施,全力支持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有力促进了农村地区电商、生态农业等新业态的蓬勃发展。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付生 通讯员 郝际文
拿出“真金白银”招才引智
“刚回到昌乐创业时,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县人社服务专员就帮助申领到了75万元贴息贷款。今年又落实了创业补贴、岗位开发补贴等补助资金,使我们可以专心搞创新、快发展。”从内蒙古回到家乡创业的吕栋栋说,如今他经营着一家公司,专门从事金属铸造材料添加剂研发生产及销售。
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昌乐县立足实际,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在外人才返乡创业优惠政策。去年,该县出台了“人才兴昌”十条措施,由组织部门牵头,人社、科技、工信等14个部门参与,开展招才引智攻坚行动、实施本土人才“筑蜂”工程和青年人才回引计划,落实安家补贴、科研经费、生活补助、创业担保贷款等20余项优惠政策,实现了人才引得来、发展好。
为创业者提供场所和培训服务
乡村女创客王建芹入驻昌乐县职业农民创业孵化基地不到一年,就成立了山东绿蔬配送服务有限公司,实现了从传统小农模式向企业化经营模式的转变。
“依托创业孵化基地和组织、人社等部门的帮助,我们公司已联系合作50家果蔬专业合作社,日配送蔬菜300多吨。”王建芹说。
昌乐县职业农民创业孵化基地是该县第一个以培育农村电商和职业农民创业的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场所和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服务。近年来,该县聚焦产创融合,强化创业孵化带动作用,精心打造了一批创业带动强、专业水平高、发展后劲足的创业平台集群。目前,该县有梦想大厦、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17家创业载体,在孵创业实体1500多个。
培育“新农人”为农村留住人才
“除了要有好的政策、有资金扶持外,更多的还要靠人才培育。加强培养‘新农人’,为农村留住人才。”昌乐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人社局局长秦光兴对记者说。
为让在外人才返乡创业留得住、干得好,该县搭建集“创业指导、导师帮扶、项目推介、创业培训、平台展示”五位一体的创业服务模式,建设网络课堂、专家讲堂、田间学堂和巡学课堂“四个课堂”,串联起了市场和人才,先后培育了“电商达人”张胜杰、“95后有机姜王”张珂等一批服务本地发展的“乡村创业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