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德平
这本叫《春晖》的漫画书是在暑假买的,在教师节的前夜恰好读完,带给我直抵灵魂的震颤。边读边思考,合上书页,我的教育初心已被深深触动。恰在第41个教师节,也是我执教的第21个教师节,惭愧地收到了一百多条祝福信息。它们在提醒我,职责所在、使命所在和幸福所在。
《春晖》像一面镜子,让我照见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内伤”,也照见学生眼里微弱却倔强的光。作者阮筠庭把“老师”拆成三层:
第一层是“装大人”——初上讲台,我也曾像她一样,用慈祥的笑容、提前写好的“金句”包装自己,生怕学生看穿其实我也很紧张。
第二层是“被学生撞碎”——学生把她的完美主义撕开口子,有人逃课,有人在作业里写“我不想成为你们这样的大人”。我想到上学期,一个男孩在作文里写“老师,你总说努力就会幸福,可我爷爷努力了一辈子,最后死在工棚里”。那一刻,我精心准备的“励志模板”突然失效,胸口像被粉笔灰呛住,咳不出一句漂亮话。
第三层是“把碎片拼成新的自己”——阮筠庭没给出答案,只是把裂缝留在画面上:小春老师允许学生逃课,陪他们在操场躺成一排看云,把“失败”当作正当结果写进成绩单。读到这里,我也想温柔地做些什么,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成不了《春晖》中那些完美的老师,但《春晖》让我明白,教育的真谛不在于成为完人,而在于在认清自身局限后仍然选择向前迈步。
最为重要的是,《春晖》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目的。那个在书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教育是帮助每个孩子发现自己的光芒,而非按照统一模具塑造“合格产品”。当我备课时,我会自问:这个知识点除了考试,还能为学生的人生带来什么?当我设计活动时,我会思考:这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哪种潜能?当我评价学生时,我会警惕:我是在鼓励多样性还是在强调标准化?
叮叮咚咚的微信提示,十几年前的学生,近几年的学生,一百多条祝福信息,让我收获了无上的幸福。我的教育修行之路还很长,也许我永远无法达到《春晖》中那些教育工作者的高度,但这不妨碍我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就像暗夜行路的人虽不能拥有整片星空,却依然可以被一束微光指引前行。我本身就有传播那缕微光的使命——不是成为太阳,而是反射阳光;不是成为传奇,而是在日常教学中实践非凡的爱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