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我家门前那条河

11版:生活周刊

16版:光影记录

潜心笔耕 蔚然有成

——画家刘雪樱印象

(2025年09月18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逄春阶
  刘雪樱生活很简单,读书、写字、画画、教学,不爱到热闹的地方去,她喜欢这个状态。在家十顿饭有八顿是在画案或书桌上吃的。日日临池、心无旁骛,浸润在笔墨中,两三天就有一大包练笔的宣纸放在画室的墙角,攒半月让收废品的拎下去。一双手,就这样与纸笔砚墨“纠缠”。
  中国画,凡有价值的新,无一不是扎根经典的,是在经典之上发出的新芽,如果抛弃经典,那只能算胡涂乱抹。路子要正,路子方向错了,勤奋不是在进步,是在巩固错误。就像我们去一个地方,不小心走了岔路,走得越快离目的地越远。
  刘雪樱很幸运,在中国美院求学时,足不出户,跟着老师在山水画的艺海里徜徉,如饥似渴地埋头临摹经典。她牢记老师之言:“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从临摹中,感悟黄宾虹的五笔“平、圆、留、重、变”和七墨“浓、淡、破、泼、积、焦、宿”。我见过她临摹的五代巨然的《层岩丛树图》、北宋李成的《晴峦萧寺图》、元代王蒙的《具区林屋图》、明代沈周的《庐山高》、文徵明的《青绿扇面》等。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庐山高》,画面上,崇山峻岭,层层叠叠,悬泉百丈,直泻而下,近景一人观瀑远眺。我仿佛置身画中,刘雪樱说这幅画花了差不多有3个月时间,她捕捉到了沈周的神韵,也体味到了“粗沈”风格。她很怀念那段疯魔一般临摹的日子。经过严格训练,腕力变得苍劲,笔墨线条控制力和表现力陡增。
  画山水,更爱山水。刘雪樱自己琢磨了两句话:“临摹就是闭门造车,写生就是出门合辙。”背起简单的行囊,游览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五岳,又三上黄山,只身去武夷山写生月余。她曾陪书法家、画家查律辗转游历泰山、沂山、蒙山十几天。一路游,一路画。济南多山,透明山、梯子山、佛慧山、千佛山、华山、鹊山时常登临。长江、钱塘江、黄河、沂河、潍河……十几米长卷《济南南部山区山水写意》、巨幅《泰山写意》,以及入围泰山文艺奖的《沃野高歌》就是其中的写生代表作。
  早年求学时,刘雪樱以童中焘先生山水风格为基调开始创作,体味童先生的“五墨”:清、润、沉、和、活。打眼看,笔墨点画繁复,但近看笔笔清晰,沉稳劲道。近年来又从陆俨少先生那里学得勾云、勾水、大块留白、墨块等笔法。刘雪樱说:“陆俨少先生讲要四分读书、三分画、三分字。这是有道理的,画法通写法,读书可以通情理、物理、画理。”印象中,刘雪樱一直在写在读在临。写是练腕力,读是养心智。我见过她临摹的邓石如大篆联句和黄庭坚的《诸上座帖》。“画画最好的办法是练字,楷篆隶行草,都要练一点,这样才避免笔法板、刻、结的毛病。”她说。
  近年来她醉心花鸟,笔下的梅兰竹菊,尤其是荷花、牡丹,灵动活泼自成面貌,有野外逸趣。徐徐展开近30米的长卷《明湖消夏图》,扑面而来的是大明湖上微风荷叶的气息。这是刘雪樱在大明湖西岸的护栏石条上花两天时间完成的。转头是盛开的荷花,低头是白纸召唤,看一眼画一眼,手摹心追,颇有意趣。
  刘雪樱从小喜欢花花草草,露珠在花瓣绿叶上滚动的样子,蜂飞蝶舞下的花香,依然潜藏在内心深处。她养过很多花草,梅兰竹菊自然是标配,牡丹、葡萄、石榴、牵牛、水仙、旱莲等,为了烹茶欣赏,更为了观察它们的生长形态。刘雪樱说:“艺术源于生活,不能瞎讲瞎画,免得课堂上误人子弟。”一句话道尽美术教师的谨严、规矩。难怪,她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
  在趵突泉公园,我听过刘雪樱给学生解读李苦禅、王雪涛的画作,从画家的早、中、晚期画风对比,到构图、色彩、风格特点,从大的历史背景,到小的个人遭际,皆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刘雪樱说,看大师原作,能过滤掉心中尘埃,也算洗一洗眼睛吧。比如同样是画荷花,李苦禅的大写意,大气磅礴、酣畅淋漓,而王雪涛的小写意,清新欢快、意趣盎然。
  在济南植物园内,观摩刘雪樱的写生课,花香烂漫的月季花丛,竹影横斜的林荫小道,清澈的白鹅红鱼吸水的泉池,都没入画家法眼。继续前行,走到柳芳轩前,画家突然驻足,打量一番,微微颔首,笑着说:“就在这儿吧。”柳芳轩前有向上的阶梯,右侧有碧绿的垂柳,左前方有一圈山石,纵深的好景致。刘雪樱示范,举起笔来,比量了一下方位,找出重心。先画山石,寥寥数笔写出台阶、垂柳,一笔一笔画,速度很快,跳出柳芳亭的一角。在台阶上,画了3个行走的人。一边画,一边指点学生,要留白,要捕捉神韵,要注意整体构图,要俯视眼前之景,意识里用个框子把景色框起来,再搬到纸上。换言之,就是移情,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景物身上,达到物我同一、物入我情。所谓触物有感,触景生情是也。
  目中之见,心中之想,尽出笔下。空白的宣纸,渐渐有了画的轮廓。
  上色,花青、赭石、藤黄。一边上,一边指着右上的远山说,这里似乎缺个东西,需要个亭子。就见她换了纤笔,轻轻地下去,出来的却是隐约的佛塔。佛塔意象一出,画面顿时有了禅意。
  刘雪樱是个用脑画画的人,爱琢磨,爱钻研,爱较真。
  她有一颗好奇之心,对什么都感兴趣,近日尝试了几次抖音直播,她说,权当是给学生们上网课吧。我看了几次,我听到她对着镜头说的最多的是,要“笔笔送到”“写意,要有写出来的痕迹”“不要一团死墨”“细节,细节透露出一个艺术家全部的修养”“俗不去,雅不来”……说的全是干货。那天,她还说了自己的体悟:“线条是有腔调的。”有腔调?好新鲜的说法,上下高低、起伏连绵,这是画的韵律和韵味吧。
  她还说,画画就是画关系。山与水,人与人,人与物,花与鸟,枝与叶,如果没有了关系,笔墨互不搭话,就不是艺术了。经典画,都是关系处理到和谐的境界。她的话,让我想起英国当代量子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的观点:“我们发现,物质实相的核心不是粒子,而是关系。每个物体的定义都来自与其他物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因此,当它没有互动时,它就不存在。一个物体就是它影响周围其他物体的方式的集合——一个物体的存在是由其他物体映射出来的。”画出关系,就画出了魂魄,画出了整体感,画出了气息。
  寄情美好的山水花鸟,为人间多一些美好,刘雪樱一直行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