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我家门前那条河

11版:生活周刊

16版:光影记录

越来越好
从提升配得感开始

(2025年09月18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面对他人的真诚赞美,下意识摆手否认;遇到心仪的机会,却因“我还不够好”的念头临阵退缩。“配得感”不是盲目自大,而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值得世间所有美好。你觉得自己的“配得感”强吗?欢迎分享自己的经历与思考,让我们一起看见自我认可的力量。
本报记者 张沁 张敏

卡农(32岁 寒亭区)
在爱中找回属于自己的“配得感”

  父母很早就离异了,身边还有弟弟妹妹,我似乎早早便学会了“谦让”。家里有限的资源,总是先紧着弟弟妹妹,长辈给予关爱时,我习惯性地默默退到他们身后。久而久之,“谦让”刻在了骨子里,而自卑也像影子一样,跟了我很多年。我总觉得,好的东西不该属于我,别人的善意我不该坦然接受,仿佛自己天生就带着“低配得”的印记。
  24岁那年,通过相亲,我认识了现在的老公。第一次见面,他身上那种由内而外的自信就像一束光,瞬间照亮了我灰暗的世界。记得第一次送他礼物,我精心挑选了一支钢笔,递到他手上后紧张地反复解释着“不值什么钱”,他笑得格外开心,大方地收下,认真地对我说:“这是你送给我的,对我来说特别珍贵。”那一刻,我心里莫名一暖,原来坦然接受一份心意,可以这么轻松。
  老公对生活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工作上每一次晋升,他从不会扭捏地说“自己运气好”,而是会跟大家分享他在背后作出的努力。在他的影响下,我开始慢慢改变。他鼓励我去健身塑形,看着镜子里逐渐挺拔、有活力的自己,我第一次觉得“我值得得到更好的”。
  现在的我,不再会因为别人的善意赠予而手足无措,而是会笑着说“谢谢”;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否定自己,而是会找出问题所在再次尝试。是他的爱与陪伴,让我慢慢卸下了自卑的包袱,找回了属于自己的“配得感”。原来,被爱、被认可,本就是我们每个人该拥有的权利。
舒怡(29岁 高新区)
学会坦然接受,我配得上所有美好

  曾经,我是一个特别内向且胆怯的人。明明成绩不错、工作认真,朋友也说我做事靠谱,可每当有人夸我,我第一反应永远是低头轻声说:“也没有,还好吧。”如果有机会摆在面前,我总是想着“我肯定不行,别人比我更优秀”。逛街时看到喜欢的包包和衣服,心里第一个念头是“我配吗?肯定不适合我吧”。
  转机发生在一次晋升答辩前。我准备了整整两周,临上场前过于紧张,想退出。领导问我怕什么,我脱口而出:“怕搞砸,怕大家觉得我其实没那么好。”他看着我说:“你不是不够格,你是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看见。”这句话猛然敲醒了我。从那时起,我开始积极改变。每天早上刷牙时,我会对着镜子说:“我值得,我配得上所有美好。”起初觉得这个行为有些荒谬,但渐渐地,我发现自己不再回避别人的赞美,而是能大方回应“谢谢,很开心你这么说”。有一次公司有个外派学习的名额,我不再退缩,主动递交了申请——我告诉自己:“我准备好了,我要得到这个机会。”我还去买下了那只犹豫了半年的包包。以前觉得“不实用”“太贵了”,后来我才明白,我不是舍不得钱,是舍不得好好对待自己。当我触摸到包包细腻的皮质,我深深体会到,允许自己被宠爱,是种这么踏实的幸福。现在的我不再用“我不配”来否定自己,我知道我不是在追逐完美,而是在练习坦然接受——我存在,我努力,我就值得。
婷婷(36岁 高新区)
希望女儿能勇敢争取想要的东西

  我是在“你不行”“我们家不配”“别人都比你好”的声音里长大的。
  小时候,我想买一本课外书,妈妈就会叹气:“你知道爸妈赚钱多辛苦吗?你要懂事。”爸爸会说:“我们家就这样,别羡慕别人。”我渐渐学会低头,打消自己的“贪念”。长大后,哪怕收入不错,一旦走进高端店仍像做贼,试穿价格高的衣服会心虚,仿佛拥有快乐是一种罪过。我习惯把最好的让给别人,害怕拥有太好的东西,总觉得幸福之后必有灾祸。一次旅行前夜,我焦虑到失眠,脑子里全是“这么开心,是不是马上要出事了?”
  去年,我带妈妈去吃饭。她习惯性地点价格便宜的菜,我说:“妈,今天我们想吃什么就点什么,不要在乎价格。”她愣了一下低声说:“花这么多钱,太浪费了。”那一刻,我忽然在母亲的身上看到了小时候的我。我暗暗下决心,不能让这种“我不配”的想法影响我的孩子。
   我会毫不吝啬地夸奖女儿的优点,满足她的合理要求。女儿想要公主裙,我会说:“你喜欢,就去试。”她考得不错,想奖励自己一个玩具,我笑着点头:“这是你努力换来的,你值得拥有。”我希望女儿懂得,要好好爱自己,你的欲望并不可耻,想要的东西,要勇敢去争取。
王鑫(34岁 潍城区)
尝试改变,期待有一天真正认可自己

  上个月公司竞聘主管,按理说我是部门里项目经验最多的,可直到报名截止的前一天,我还是没点下那个“提交”按钮。同事问我为什么不试试,我笑着说:“算了,这次名额就一个,肯定有更合适的人。”嘴上说得轻松,心里却清楚,我不是不想,是不敢去尝试和确信那个位置会属于我。
  这种“我不配”的执念像根刺,藏在爸爸问“那两分去哪了”的无奈里,藏在妈妈说“旧的还能穿”的敷衍里,也藏在我每次获得夸奖时脱口而出的“只是运气好”里。我敏感又追求完美,为了不被失败击垮,干脆提前否定自己,“别太期待,反正也轮不到我。”“好事情不会发生在我身上”……这些想法让我觉得很安全。可久而久之,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敢争取,不敢表达。
  有一次跟同事聊天,同事说:“你总是把自己说得特别一无是处,好像你的一切都不值一提。”这句话像一记耳光,把我打醒了。我这才发现,我一直用“低期待”当铠甲,以为这样就能避免受伤,不知不觉中就把自己活成了旁观者。我不会期待幸运降临,机会来了的第一反应是怀疑,不敢享受快乐,生怕这样的时光太短,失去后会更难受。我回避挑战,推掉项目,把自己的价值压得越来越低,仿佛只有躲在阴影里才安全。
  我在尝试改变,期待有一天彻底丢掉“我不配”的自我否定,真正认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