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晚,潍坊奥体公园体育场灯火通明,在两万多名球迷的山呼海啸中,奎文队力克坊子队,捧起潍柴动力·2025潍坊市足球超级杯赛(以下简称“V超”)冠军奖杯。这一刻,星光璀璨,潍坊人对于足球运动、体育事业、家乡发展的热爱更加具象化。一项初衷是为了草根足球发展的赛事,在政府多部门托举和民众的热情参与下,成为现象级赛事。“V超”不仅迅速融入了文旅元素,激发了城市的消费活力,持续的高热度还让它成了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化现象。从赛场上的奋力拼搏到赛场外的集体共鸣,“V超”让人看见了潍坊这座城市执着拼搏、强毅力行的精神底色。
□本报记者 付东升
以草根足球为载体,“V超”踢出一记“全民参与”的好球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升,发展体育事业有了更好的群众基础,潍坊球迷早就期望能有一场“属于自己的赛事”。
2025年6月,我市体育部门闻声而动,联合多部门,努力打造一场球迷的“盛宴”、百姓的“嘉年华”、城市的“欢乐节”。7月12日晚,“V超”在潍坊奥体公园体育场火爆开幕,近3万名球迷现场见证了潍坊足球这一荣耀时刻。作为全省第一个地级市全域参赛的主客场制足球赛事,“V超”一经官宣就受到广泛关注,赛事前期的筹备情况甚至受到了央广网的关注。
“V超”是从潍坊肥沃土壤中“长”出来的硕果,也是众人齐心“踢”出来的盛事。“V超”近600名注册参赛选手中,65%是教师、快递员、菜农、餐厅老板等来自各行各业的足球爱好者,他们白天工作、晚上训练,任劳任怨。
决定一项体育运动精神高度的,不仅是赛场上的胜利者,还有万千普通人。家住高新区的曹雨生,一个还未满16岁的中学生,化身“V超”追风少年,紧紧跟随着赛事节奏,场场不落地穿梭于各个赛场。他还亲自设计了“高新战斗”围巾,最终被球队吸纳采用。
当业余选手也有机会在球场当主角,当比分不再是判断球赛好坏的唯一标准,当体育回归了原始的纯粹和快乐,“V超”就这样精准击中了大众情绪,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
设计“体育+”模式,“V超”踢出一记“体育赋能发展”的好球
“V超”从创办之初,就远不止于绿茵场上的90分钟较量。赛事通过精心设计的“体育+”模式,试图将短暂的比赛转化为持续的经济动能,为潍坊夏季消费市场注入活力。
“V超”揭幕战当晚,潍坊奥体公园体育场入口处设置的“V超”夜市成为这一模式的生动体现:各式特色小吃与冰镇饮品满足观众即时需求;文旅部门推出“城市礼品”,推荐文旅线路;崔字牌小磨香油、香野面粉等本地优质农产品趁机展销;甚至电动车、家电等大件商品也搭上赛事顺风车,销售人员讲解国补政策、推出专属优惠。
“观赛+消费”的无缝衔接,既丰富了球迷体验,也为本地企业提供了展示平台,形成良性互动。赛事组委会的目标很明确:“通过‘V超’这一平台,打破地域之间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把故乡的物产、风景、非遗扛进足球场。”
随着赛事在各县市区火爆展开,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县域文化PK赛”在赛场内外热闹上演。奎文核雕、高密剪纸、寒亭杨家埠年画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纷纷亮相,安丘大桃、昌乐西瓜等特色农产品展销比拼,诸城烧烤与潍坊肉火烧的“舌尖德比”等,让球迷在观赛之余,沉浸式体验潍坊多元地域文化。
赛场内外闪耀人文光辉,“V超”踢出一记“文明风尚”的好球
在追求竞技成绩的同时,“V超”赛场处处闪耀着人文光辉。揭幕战上,潍城队队长武浩然进球后与队友集体“手指向天”,向援非牺牲的潍坊籍医生张军桥致敬,这个自发举动瞬间引发全场情感共鸣,让赛事超越了单纯的胜负之争。
赛场外,球迷文明观赛,构成了赛事的另一道亮丽风景线。高新队主场对阵寿光队终场哨响,许多球迷并未急于离去,而是俯身将饮料瓶、包装袋一一拾起带走,留下整洁的看台。“人走场净”的集体自觉,正是城市文明素养悄然提升的温暖印记,亦是“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具象呈现。
赛事的顺利运行与文明氛围的营造,离不开一群默默奉献的保障人员。他们是身穿统一服装、时刻面带微笑的志愿者,是维持秩序、保障安全的安保人员,是奔波于赛场内外提供医疗、技术支持的各类工作人员。
第五轮诸城队主场赛在雨后开赛,60余名志愿者在赛场内外筑起温暖防线。球场上,他们手持扫帚清理积水,为比赛扫清障碍;入口处,他们耐心引导观众有序入场,反复提醒大家“小心地滑”;看台上,他们轻声劝阻可能出现的危险行为,让热烈的观赛氛围始终保持有序。
民警、特警、安保人员则是赛事的“定盘星”。他们目光如炬,高度警惕,为激烈精彩的比赛提供坚实可靠的安全后盾,让所有人都能安心享受足球的魅力。
总结经验、取长补短
“V超”的故事仍在续写
不得不说,火爆全网的“苏超”,给了“V超”很多学习借鉴的地方,但“V超”没有“照抄作业”。
作为山东省首个地级市全域参赛的主客场制足球比赛,“V超”的探索对草根足球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它直接呼应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扩大足球人口”“培育地方赛事品牌”的要求,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基层足球推广思路。然而,作为新生事物,“V超”的未来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V超”打破了传统体育赛事的精英壁垒,参赛者涵盖工人、快递员、农民等普通市民,在规则上每队仅允许3名职业球员上场,真正实现了“全民参与”。这种“周内上班、周末踢球”的模式,让足球回归全民运动的本质。
在首届比赛的热度过后,如何总结经验,谋划明年赛事的方案,维持球迷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两个多月的漫长赛季中,各地球场如何持续吸引观众?各队球员如何平衡工作与比赛的关系?这些问题都需要组委会未雨绸缪。目前看来,“V超”通过小组赛、淘汰赛、总决赛的阶段性设计,以及夜场与白天比赛的灵活安排,已经在赛制上作了优化。但长期来看,建立稳定的商业赞助体系、培养本土足球文化习惯,才是赛事发展的长久之道。
“V超”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业余球员的竞技水平参差不齐,会不会影响比赛的观赏性?在商业化方面,不能总靠政府“输血”,要加快开发衍生产品,比如推出更多“地域梗”盲盒、球队主题文创等产品,让球迷心甘情愿为情怀买单。还可以尝试多元化“赛事+”模式,比如与餐饮企业合作推出联名套餐,与更多的旅游平台、景区合作开发观赛旅行产品,真正实现“自我造血”。
“V超”的火爆也证明了,体育赛事不仅是竞技,更是文化认同的催化剂。它用足球串联起各县市区,让寒亭杨家埠年画与诸城古琴、潍坊肉火烧等一同在绿茵场上“共舞”,最终凝聚成“更好潍坊”的集体自信。
足球一直在转动,“V超”的故事仍在续写,“V超”的考试也远未结束。让我们一起期待,“V超”踢出更精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