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我家门前那条河

11版:生活周刊

16版:光影记录

越来越好
从提升配得感开始

(2025年09月18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琳(28岁 奎文区)
因为觉得“自己不配”而错失很多机会

  我曾经因为觉得“自己不配”,错过很多值得把握的机会。
  以前公司里有一个男同事主动加我微信,他阳光、有见识,我对他是有好感的,聊得也很投缘。可相处下来,我心里冒出的念头是:“他这么优秀,我配得上人家吗?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吧。”后来,我开始找借口推掉他的邀约,还不断说服自己:“我给不了他想要的生活。”半年后,我得知那个男同事公布恋情了,对方自信又大方。我很失落,明明喜欢,为什么要推出去,不是他不选我,是我自己把自己淘汰了。
  有一次,朋友拉我去一家新开的买手店,我站在门口犹豫了许久:“这里一件T恤的价格,估计抵我一个月饭钱了。”看到喜欢的包,第一反应不是“我想买”,而是“这种东西不该属于我。”因为一直是这种想法,我的衣柜永远是打折款。我把自己活成了一个低配版本,以为这就是我该有的样子。
  工作上更明显,同事跳槽拿了两倍薪资,我很羡慕。其实我的能力不比他差,可我已经习惯了否定自己,就连领导提出的一次加薪机会都没敢去争取。我用“知足常乐”包装自己的怯懦。
  今年我找中医调理失眠,医生把完脉,抬头看我:“你心里压的东西太多,思虑重。平时不要太压抑自己。”那一刻,我眼眶一下子红了。不敢爱、不敢要、不敢拼,把人生过得小心翼翼,生怕“越界”。我知道,改变不会一夜发生,二十多年的习惯不会轻易消失,但我不想再把“知足”当成逃避的借口,我想努力去拆掉心里那堵墙,一点点重建对自己的信任。我不求立刻变得勇敢,只希望有一天,我能坦然接受美好,不再问“我配吗”,而是笑着说:“我来了,我值得。”
幸运咖啡豆(30岁 奎文区)
“低配得感”女孩“进化论”

  其实从小到大,倒没觉得自己是“低配得感”或者“高配得感”,只是在被夸奖时赶忙否认,或者在被送礼物时感觉手足无措。后来发现,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想法,这是很多人共同的“创伤”。这种来自家庭教育的低调、谦逊显然是一种美德,让我看上去特别知书达理,但我知道,它在很多时候阻碍了我真实情感的表达,放弃了真正想要的东西。
  我很羡慕那些又美又飒的女孩,羡慕那些把“野心”写在脸上的人,因为早在几年前,“有野心”绝对不算一个褒义词。实际上,我也想成为那样的人!那种明媚、阳光,敢于追寻自己的喜欢、坦然接受别人的赞美、果断拒绝他人无理要求的人。转变思维或许是逆袭的开始。我渐渐发现有“配得感”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特别优秀,接纳自己,允许自己不完美,才是自由的开始。当我有了“我很好”的想法,我渐渐有了“我值得”的信念。原来,练习拥有“配得感”就像健身一样,只要不断告诉自己“我值得”,它就会越深刻地根植入潜意识。越是勇敢地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会越习惯站在“我值得”的立场上做事。
  其实,每个人都值得拥有美好的东西,当你发自内心地觉得“我配”时,好机会和好运气也就来了。再次告诉自己:“我本来就值得拥有所有美好。”
鲁鲁(24岁 昌邑市)
努力、自信,活成自己的小太阳

  毕业证油墨未干,24岁的我已背着双肩包走进写字楼。我一直认为,“配得感”不是自满,而是对努力的坦然认可,是活成小太阳的底气。
  我想活得精彩,所以还在上学时,我就刻意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尽情发光。每次策划校园活动,从方案构思到落地执行,我总能凭借细致的思路和饱满的热情把想法变成现实。活动结束后听到同学们的夸赞,我会坦然收下每一份认可——那些熬夜修改的方案、反复确认的细节,都值得这样的肯定。
  面对不擅长的领域,我也会放下焦虑,带着好奇心去尝试。记得第一次参加数学建模比赛时,面对复杂的公式和数据,我一度想要退缩,但看着队友们认真的样子,我告诉自己:就算做不好,能学到新东西也很棒。那段时间,我跟着队友一起查资料、学软件,虽然最后没有拿到奖项,但当我能独立完成部分数据分析时,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敢于尝试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步入职场后,我发现这里的规则和校园截然不同。没有了老师的悉心指导,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摸索,同事们的业务能力都很强,我会感到压力,但我绝不会因此变得自卑,而是保持积极心态面对这全新的体验。每天认真学习业务知识,主动向同事请教问题,哪怕只是做好一件小事,我也会为自己的成长感到开心。
我知道,成长的路上会有迷茫和不安,但只要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相信自己的努力会得到回报,我也一定能活成小太阳,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发出温暖而坚定的光。
谢芳(61岁 滨海区)
往后的日子,我想好好爱自己

  活到60多岁,我总觉得“好东西”应该留给别人。冰箱里的进口水果,放得表皮发皱才想起吃;儿子和儿媳买的羊绒大衣,叠得整整齐齐压在衣柜最底层,只在过年走亲戚时拿出来穿一次;去菜市场看到新鲜的草莓,攥着钱犹豫半天,最后还是拎着一把青菜回了家……我们这代人,有过苦日子,总把“将就”刻在骨子里,觉得自己操劳是本分,享受是奢侈。
  改变是从儿媳妇的一句话开始的。去年我过生日时,她送我一条珍珠项链,我摸着圆润有光泽的珍珠直摆手:“这么贵的东西,我平时哪用得上?你留着戴吧。”她却拉着我的手认真说:“妈妈,你为这个家忙了大半辈子,从没为自己活过一天。你喜欢什么、需要什么,都该说出来,你配得上最好的。”那天晚上,我带上珍珠项链对着镜子反复摩挲着,突然觉得鼻子发酸,其实我可以拥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啊,不能总想着“留一留”。
  现在的我,终于慢慢找回了“配得感”。儿媳妇买了真丝围巾,我会戴上去公园散步;遇到喜欢的碎花连衣裙,我不再纠结价格爽快地付钱。我还跟着小区的姐妹去烫了新发型,染了浅棕色的发色,邻居见了都夸我“越活越年轻”。上个月,我和新认识的朋友一起去学了广场舞,踩着节拍扭动身体的时候,我忽然觉得,为自己而活真的很开心。
  “配得感”不是别人给的,是需要自己不断努力、坚定追求的。往后的日子,我想好好爱自己,把那些年没说出口的喜欢,没能满足的需求,一一找回来。
一起
聊个天

  幸福的秘诀是什么?不是你拥有了才值得,而是认为值得才会拥有。当你从心底认可自我的价值,世界便会以匹配的方式回应你的期待。这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清醒的自我认知与勇敢的生活姿态——敢于庆祝微小胜利,敢于按照内心向往去选择。当你相信配得,便会遇见配得上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