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6版:潍坊人物

16版:光影记录

一份师责 半生温暖

(2025年09月10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郑帆
  去年中秋节,我和先生去父母家,吃过晚饭,母亲起身从橱柜里端出水果与月饼摆到茶几上:“吃了月饼聊聊天再走吧。”我拿起一块豆沙月饼还没放进嘴里,先生的手机突然响了。他轻手轻脚走到门外,这一去就近十分钟。
  先生进来时,我把月饼递过去:“过中秋呢,吃了月饼咱们去河边散步赏月。”“不行,班里的学生病了,她奶奶一个人送她去了医院,我得赶过去看看……”他顿了顿,声音软了些,“这孩子可怜啊,父母离异,一直跟着奶奶生活。”还没等我接话,先生早已出门。夜深了,我其实很担心他的安全,但也清楚他是必须要去一趟才会安心。先生当班主任大半辈子,这样的事不是头一回,我早就习惯了。
  旁人总说当班主任累,先生却乐在其中。他每天早上六点准到学校,一般到晚上十点多才能回家,有时候刚坐下喝口热汤,学生的电话就来了——不是感冒发烧,就是闹点小情绪,他总能耐心听完,给出解决方案。他办公室的抽屉像个百宝箱,有针头线脑,也有各种奖励学生用的小礼物,还有一个蓝色的小药箱,里面整齐码放着一些常用药。我常常调侃先生,从不见他对家人这般体贴,跟他的学生相比,我们似乎成了“外人”。
  学生们不叫先生“周老师”,都喊他“良兄”“周爸”。有回我在手机里看到一个毕业多年的学生发朋友圈:“人生遇到良兄这样的神仙班主任,真是天大的幸事。在校时他帮助我、关心我,到了社会上,我遇到坎儿了找他聊,他还是像以前一样耐心,真是我的人生导师。”因为这事,先生“得意”了好几天。
  想起我和先生相识的事,倒也有意思。当年是媒人牵的线,可真正让我们走近的,是那些往返的情书。那时候他在乡下一所初中当老师,介绍人说先生人品好,还捐助了一些学生。记得我当时问过先生,自己收入又不高,为啥还干这事。他笑着说:“这些孩子家里实在困难,能帮一把是一把,要不心里不安顿。”这让我觉得这人实诚,又想着他是读书人,我平时也爱翻翻书,想来能聊到一起。如今过了这么多年,先生还是老样子,心里装着学生,把“老师”这两个字看得比什么都重。他常说:“一声老师,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此生的追求,就是做个温暖的老师,不辜负学生,也不辜负自己。”
  窗外的月光又亮了,想起去年中秋节他赶回来时,身上带着点夜露的凉,却笑着递给我一个纸包——里面是我爱吃的糖炒栗子。这样的他,是学生眼里的“神仙班主任”,也是我心里最踏实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