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增大,冷暖变化不规律,因季节因素导致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概率升高。为此,我市应急部门提醒各大企业,积极落实安全措施,千万别让安全意识“打了盹”。
□本报记者 王晓萌
加强设备管理
企业应坚持“专人专管、定时检修、良好运转、保证安全”的方针,加大设备隐患排查力度,发现隐患后及时整改,让设备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真正保障设备的本质安全。
预防静电危害
消除静电的主要途径有两个:一是创造条件加速静电泄漏或中和;二是控制工艺过程,即限制静电的产生。
第一个途径包括泄漏法和中和法两种方法。接地、增湿、加入抗静电剂等属于泄漏法,运用感应静电消除器、放射线静电消除器及离子流静电消除器等属于中和法。一般企业都采取接地的措施。
第二个途径是工艺控制法,包括材料选择、工艺设计、设备结构及操作管理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做好防火工作
企业要建立健全安全防火责任制度,把责任细化到每个人身上。制定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同时指定专人负责停工前后的安全巡查,及时发现和排除各类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科学、合理地规划消防安全布局,消除火灾隐患。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划分作业区,如分别设置明火作业区、可燃材料堆放区、危险物品仓库等。
安全教育必不可少。企业要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消防安全教育,使其熟知基本的消防知识,学会使用消防灭火器材,掌握扑救火灾的应急方法。
加强用火管理。严格落实易燃易爆场所动火审批制度,氧气、乙炔两者不能混放,焊接作业时要设专人监护,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并在焊接点附近采用非燃材料做遮挡隔离板,防止焊珠四处迸溅而造成火灾隐患。告知员工不得在库房等易燃易爆场所吸烟,违规者重罚。
警惕建筑施工事故
规范编制施工方案,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由施工单位各部门会审后经总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审核并签字。技术负责人必须与作业人员进行书面安全技术交底,并明确现场施工安全负责人。施工时由施工安全负责人指定专人负责监控,并加强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和隐患必须及时处理和整改。
企业应认真检查各种房屋设施,对危房要及时整修。做好各种设备的安全防护工作,使用新设备、采用新技术时,一定要确保其安全可靠。施工现场的模板、立柱等材料应堆放整齐,高度不能超过1.5米,周围要加设防护栏杆。楼面、屋面堆放建筑材料、模板、施工机具或其他物料时,施工单位应严格控制数量、重量,防止超载。堆放数量较多时,应进行荷载计算,并对楼面、屋面进行加固。
避免发生中毒事故
为防止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企业和员工需注意以下方面:
改善工艺技术,严防刺激性气体跑、冒、滴、漏,做好废气的回收和综合利用工作。
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员工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加强个人防护,如接触酸碱等腐蚀性液体时,员工应自觉穿好防护服,接触有毒气体时要戴好防护口罩。
应定期测定空气中刺激性气体浓度,若超过最高容许浓度,应查找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一旦发生刺激性气体泄漏事故,不要围观,应听从专业人员的疏导,尽快撤离危险区域。
注意交通安全
秋季,不少人会出现“秋乏”现象,因此驾驶员要集中注意力,确保交通安全。
秋季多大雾天气,如遇雾天能见度较低时,应延缓出车,行驶中严控车速,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同时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部分地区深秋时地面容易结霜,车辆与地面的摩擦附着力明显下降,容易造成车辆侧滑,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车速,遇紧急情况提前减速,缓慢平稳通过。弯道行驶中避免急打方向和紧急制动,谨防车辆侧滑引发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