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消费新图景·聚焦夜经济

05版:我家门前那条河

16版:光影记录

唤醒沉睡灵魂的时代呐喊

(2025年07月31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鑫

  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以犀利的锋芒,对中国旧社会的沉疴宿疾,进行了无情的剖析,试图唤醒那些在铁屋中昏昏沉睡的民众。
  从艺术造诣来看,鲁迅巧妙地融合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如同一位绝世的大厨,将各种食材精心调配,烹饪出一道道文学的佳肴。他笔下的狂人、孔乙己、阿Q、华老栓等人物形象,清晰地映照出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的真实画卷。
  《狂人日记》作为《呐喊》的开篇之作,其意义可谓石破天惊。“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声呐喊,宛如洪钟大吕,震醒了无数沉睡之人。在封建传统如磐的旧社会,人们的思想被紧紧束缚,人性被压抑得几近窒息。
  再看孔乙己,鲁迅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其形象,真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仅仅这简短的一句话,一个落魄、迂腐且放不下读书人身段的旧知识分子形象便呼之欲出。那身长衫仿佛是他最后的遮羞布,站着喝酒却又表明他已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他口中的“之乎者也”,在咸亨酒店众人的哄笑里,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阿Q,他贫穷、落后,在社会的最底层饱受压迫。然而,他却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被人打了便说“儿子打老子”。这看似荒谬可笑的自欺欺人之举,实则是在长期压迫之下底层人民无奈的心理防御机制,就像鸵鸟遇到危险时把头埋进沙子里一样。阿Q最终稀里糊涂地被送上断头台,他的命运是当时底层民众悲惨生活的缩影。
  而《药》中的华老栓,同样令人深思。他为了救治患痨病的儿子小栓,拿出辛苦积攒的钱财去购买蘸了革命者夏瑜鲜血的馒头。华老栓满心期待这特殊的“药”能挽救儿子的生命,他的行为背后是深深的愚昧无知。夏瑜为解放事业英勇就义,可是民众却将他的热血当作治病的奇方。
  彼时的中国,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众遭受着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压迫,真可谓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凄惨景象。“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唯有觉醒才有出路。他的作品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旧社会的深刻批判。在批判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同时,又似点点星光,充满着对未来的期许。
  《呐喊》中的每一篇小说,都是鲁迅对那个时代的泣血控诉,是他试图唤醒民众灵魂的深情呼唤。这些作品穿越时空的长河,至今仍然散发着强大的生命力,时刻提醒着我们铭记那段黑暗的历史,珍惜当下的光明,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