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消费新图景·聚焦夜经济

05版:我家门前那条河

16版:光影记录

你们行 你们上啊

(2025年07月31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于恩胜

  作为姜文的死忠粉,他所有的电影作品、采访视频我都看过,这符合一个笨人的逻辑思维:崇拜聪明人。姜文太聪明了,聪明到心怀悲悯地把所有人当蚂蚁看,愿意给蚂蚁们摊开一个他们不了解却充满魔幻奇异的新世界,《太阳照常升起》是这样,《一步之遥》《邪不压正》也如此,《让子弹飞》能火,是因为影射蚂蚁生活太过明显,蚂蚁再笨也略知一二,从而会心感动从而热烈膜拜。
  进入影院之前不看任何评论,这次也如此。奔着看不懂的心理预期去的,奔着看姜文耍聪明去的。可这次,居然失望了:这真的是姜文的电影?
  《你行,你上》讲的是郎朗的故事。一个音乐天才如何成名成家。路演时,郎朗出来站台,再三说他是饺子皮儿,馅料全是姜文采购并调制。看郎朗三分焦急五分尴尬半分无奈地急于撇清,把我刺激的,炎炎烈日下跑到影院。三十多元的票价,一个人包场,冷气开得足,我搂搂肩膀搓搓膝盖,后悔穿少了。不过,很快的,冷和热都在身外了,因为节奏控制得太好,一环扣一环,120分钟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不愧是大家。这样一个故事,如果换了别人拍,会写实会正能量会励志,但免不了也会乏味,但姜文把它拍成了比真实魔幻一点,比正剧邪魅一点的喜剧。但皮剥九层,露出的还是姜文的筋骨,散出的还是姜文的味道,因为走平常路就不是姜文了。
  没有演郎朗挥汗如雨咬牙切齿地刻苦练琴,而是用一句“别人下雨下雪时不会去琴室”,伴随这句话的,是镜头唯美地用风和雨、金黄的树叶、皑皑白雪,一帧一帧如画般滑过。
  大篇幅演的,是一个执着的父亲带着儿子飞向更高的音乐殿堂。再俗气点说,是一个自信心爆棚的父亲绞尽脑汁、费尽心血、孤注一掷、不留后路地让儿子尽快成名。这不可耻。学琴的孩童万万千,能出名的寥若星辰。有天赋还拼命的琴童也千千万,为什么郎朗就成了呢?除了那句父母牺牲事业孩子牺牲童年外,隐藏于背后的东西无法展示人前。看破不说破,这是优良传统,是禁忌,是智慧。对于这个,电影一笔带过,而那一笔,也隐晦得很。
  这么大事儿就这么成了?这疑惑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太过粉饰了,像刷了大白的墙,有点晃眼。纵然是艺术高于生活,可艺术世界里黑光冷箭更刺人才对。
  过于温和了,说明姜文老了。但老姜也还是辣的,一个甲子外加两岁的姜文还能在雨水里横飞,这视觉的暴击,直看得人于心不忍:三儿什么风险都不用承担,她和她的孩子就能坐享其成,而年过花甲的堂堂大导演却要烫着一脑袋卷发,将圆滑勇敢浪漫戏谑憨痴精明淋漓呈现……
  纵使姜文也会被现实摁在地上揉搓,但他一贯的英雄主义或者是英雄情结还是无法藏匿。对,在姜文制造和饰演的郎朗父亲身上,我们看到了勇往直前不顾血肉不要命的热情奔放,不达目的死不休的狂热劲儿,而这些,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邪不压正》《让子弹飞》里面都能找到相似而亲切的影子。
  开始不懂姜文为何会选这样一个题材,观影后猜出几分。对于郎朗走红,内行人不出来说话,那些觉得弹钢琴和弹棉花没有区别的人却自说自话,要么捧不到点子上,要么唾沫星子乱喷。就像姜文的电影,真正懂的大有人在,可人家不说,是出于嫉妒呢还是出于嫉妒呢,不得而知,那些不懂的,如我,就是简单崇拜:只要是姜文,他拍什么都厉害,他拍什么我都不懂装懂……于是,姜文很生气,他借着郎朗和他爸爸的嘴说,你们行,你们上啊……
  至此,姜文的“你行,你上”是对所有人说的。
  “你行,你上”,可以多层次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字啊。你觉得自己行,你上一个给我看看;你真的很行,你上,非你莫属。
  这两层意思,电影里都能找到诠释。姜文还是倔的,调皮地倔着,不屑一顾地倔着。
  临出放映厅,回头看空空如也的座位,不禁感叹:三分温情,一分浪漫,二分魔幻。细看票房,不是开心,点点是姜文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