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影视剧中新型“母女情”正取代“慈母孝女”

(2025年03月12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近年来,《180天重启计划》《好东西》《你好,李焕英》等影视作品,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母女的情感纠葛与成长蜕变。她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慈母孝女”,而是有血有肉、有矛盾也有温情的真实个体。影视剧中的母女关系,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从过去的“牺牲与服从”到如今的“理解与共生”,母女之间的故事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模式,而是变得更加多元、真实。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观念的变化,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情感共鸣与思考空间。

  母亲角色的演绎
  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守护者”

  在过去,影视剧中的母亲角色常常被塑造成“牺牲者”的形象。她们默默承受生活的重担,将全部精力奉献给家庭,而自己的梦想与情感则被忽视。这种“奉献型母亲”的形象,虽然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却也无形中强化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被动角色。例如,1990年的经典电视剧《渴望》中的刘慧芳,她的无私与隐忍让人感动,却也让人心疼。再如2005年的电视剧《中国式离婚》中的林小枫,她为了家庭和孩子,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梦想,她的牺牲不仅没有得到回报,反而失去了自我。
  南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黄晓燕表示,当下的影视作品中,母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守护者”,而是有独立思想和情感的人。她们可以是家庭的支柱,也可以是追求自我价值的独立个体。这种变化不仅让角色更加立体,也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更深的共鸣。
  电视剧《小欢喜》则通过几位不同的母亲形象,展现了现代社会中母亲角色的多样性。童文洁是传统的“虎妈”,宋倩是单亲妈妈,刘静则是事业型女性。这些母亲形象各具特色,她们与女儿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真实和立体,打破了以往“慈母”或“严母”的刻板印象。
  电影《妈妈!》用细腻的女性视角,讲述了一位85岁母亲照顾65岁身患阿尔茨海默病女儿的亲情故事。吴彦姝饰演的母亲不再是传统的家庭守护者,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情感和追求的角色。她与女儿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控制与服从”,而是充满了矛盾、冲突与和解的过程。这种角色的重塑,反映了当代社会对女性角色的重新定义,也展现了母亲作为独立个体的价值。
  女儿形象的蜕变
  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影视作品中,母女关系往往被简化为“慈母孝女”或“严母逆女”的二元对立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开始塑造独立、自主的女儿形象,她们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不再是家庭的附属品。
  例如最近热播的电视剧《180天重启计划》中,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单向的付出与接受,而是双向的理解与支持。剧中的女儿既追求自我实现,又试图在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既渴望独立,又希望与家人保持亲密关系,这种复杂性的塑造让女儿的形象更加贴近现实。她在追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母亲的艰辛与付出,并学会了包容与体谅,也展现了女儿在家庭关系中的责任感。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周才庶表示,近年来影视剧在母女关系的呈现上有三大变化:首先,角色塑造更为立体,女性角色更加多元化,母亲的角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慈母”形象,展现了女性在不同生活阶段的多面性;其次,剧情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情感探讨,不仅关注母女之间的冲突与和解,还深入探讨了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展现了她们在家庭与社会中的成长与蜕变;此外,剧中的社会文化表达更加多元,影视剧中的母女关系反映了现代家庭观念的变化,母女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和开放,代际之间的理解与包容成为新的主题。
  新型母女关系
  推动了影视剧结构的变化

  影视剧对母女关系的多重刻画,不仅反映了社会观念的变化,也揭示了创作者与观众性别结构的变化。周才庶说:“随着更多女性创作者进入影视行业,她们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母女关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同时,女性观众群体的壮大也推动了对母女关系题材的需求。她们不仅希望在荧幕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更期待通过这些故事找到情感的共鸣与生活的启示。”
  例如,《好东西》这部电影中母女之间不仅有爱,还有平等与尊重。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展现了母女之间从误解到理解、从冲突到和解的过程。母亲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寻找平衡,女儿则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逐渐理解母亲的艰辛。她们的关系不再是单向的付出与接受,而是双向的支持与陪伴。这种平等的对话,不仅让母女关系更加真实,也让观众感受到代际之间的理解与包容。
  母女关系不只是家庭关系,它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它会随着社会结构、人物际遇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永恒的母爱与变动的关系之中可以创作出艺术的张力。周才庶表示,未来影视剧在呈现母女关系时,可以探索更多新的主题和视角,反映当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可以深耕中国传统文化,寻找更多想象和创构的空间。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