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科
明代初年,选拔人才不拘一格。洪武年间曾一度废除科举,“别令有司察举贤才”,以德行为本,文艺次之,一大批并非科举出身的贤能之士由此登上历史舞台,曾担任明宣宗朱瞻基老师的高密人仪智便是其中知名的一位。
仪智(1342年-1422年),字居真,明代初年高密南曲人,迁居城里二街。洪武末年,曾任乡村社学老师的仪智以“耆儒”被举荐,授高密县学训导,虽然只是低微学官,但毕竟正式踏入仕途,不久改任莘县教谕。
洪武三十年(1397年),仪智升任高邮州知州。仪智在高邮任内政绩卓著,乾隆《高邮州志》记载,“廉能公正,勤于庶务,凡农桑学校极力兴举,吏民悦服”“高邮人皆爱之,称知州长者”。永乐元年(1403年),升任湖广宝庆府知府,“为政惇厚,深得民心”,当地百姓彪悍,经常滋事,唯独敬畏仪智,称“太守不可犯”。永乐二年(1404年)奉召为通政司右通政兼右春坊右中允。不久,出任湖广右布政使,坐事谪役通州。永乐六年(1408年)十二月经湖广指挥使龚忠举荐,拜礼部左侍郎。史料记载,其在礼部,“详于典故,达于政体,雍容直谅,有大臣之度”。
仪智为人正直,遇事不肯附会,敢于直言。永乐十一年(1413年)元旦发生日食,礼部尚书吕震坚持朝贺如常,仪智以为不可,左谕德杨士奇亦赞同仪智意见,明成祖于是罢免朝贺。永乐十四年(1416年),大学士杨士奇、蹇义举荐仪智辅导皇太孙,即后来的宣宗皇帝朱瞻基,太子朱高炽以仪智年老犹豫不决。明成祖朱棣得知后说,“得人矣,此人虽老,识朝廷大体,能直言不阿”,遂命仪智辅导皇太孙。
史料记载,仪智为皇太孙朱瞻基进讲书史,“反复启迪,以正心术为本”“端庄严正,非圣贤之道不陈”。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仪智以年老告请还乡,永乐皇帝玺书褒美,夏元吉、薛瑄等朝臣赋诗赠行,一代名臣杨士奇、金幼孜为赠行诗作序,一时被誉为风雅盛事。永乐二十年(1422年)卒于高密故里。洪熙元年(1425年)赠太子少师,谥“文简”。明代理学大师薛瑄《恒斋铭》赞美仪智“公虽逝矣,名永常存。风流奕世,子子孙孙”。
史载,仪智为人亢爽秀朗、刚毅廉直,“德茂而学丰,气充而操笃”。《明书》称赞仪智“宽平严正,务持大体,尚忠厚,遇事是非,又辄别白,为太孙陈说,不附会”。仪智辞官归乡时,曾举荐同乡戴纶担任朱瞻基的授业老师,后来戴纶因直言谏猎被自己的学生皇帝活活打死,令后人唏嘘不已,但他的道德人品与仪智一样,被后人广为传颂。
仪智后裔仕宦者代不绝人,其少子仪铭,以经明行修举荐,入翰林,早年侍奉明代宗朱祁钰讲读,曾任经筵讲官,累官兵部尚书、太子太保,赠太师,亦负帝师之荣。《明史》称赞说:“仪智父子仍世以儒术进,从容辅导,盖其贤哉。”仪智孙仪海,官锦衣卫百户;仪浩,以举人官沐阳训导;仪溥,以举人官拜监察御史;仪泰,以举人官礼科给事中。曾孙仪琳,官六安州同知;仪通,以举人官南京国子监博士;仪璟,官曲阳县丞;仪瑁,官大名府通判。仪氏家族传承先祖遗风,兴盛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