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生活接近尾声,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每当新学期开始,总有一些学生无法及时进入学习状态,上课时要么走神、要么打瞌睡、要么交头接耳……这主要是因为开学前的收心工作没有做好,孩子在身心上都没有调整好。为了积极应对“开学综合征”,让孩子们从“寒假模式”顺利切换到“上学模式”,以最佳状态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和生活中,这份“收心指南”值得一看。
□本报记者 赵春晖
家长篇
与孩子一起回顾假期生活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通过“倒带”的方式将假期生活回顾一遍,对照假期计划,查看哪些已经完成、哪些尚未完成。和孩子一起分享收获和遗憾(读书、休闲、娱乐、交往等方面),并总结经验或分析原因。这种“复盘”式的总结,会有更多收获。
帮助孩子收心,回归日常状态
假期中的孩子,心态通常较为松弛,而开学后相对紧张,两种状态的转换往往需要一段时间。
对此,建议家长不要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把心收回来,以免给孩子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在此阶段,家长应尽量少安排大型活动,让孩子的心慢慢沉静下来。
检查作业完成情况,查漏补缺
提醒孩子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还有哪些未完成,尚有时间予以完成。不少孩子经常将作业拖延至正式开学前一晚,熬夜赶作业。因此,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合理规划开学前期的这段时间,及时查漏补缺,高质量完成假期作业。
引导孩子调整生物钟
很多孩子在假期形成了晚睡、晚起的不良生活习惯,如果不提前调整,开学之初孩子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神不佳的情况,影响学习。
临近开学,家长可以和孩子制订一个和学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时间表,按照平日上学的时间起居、学习、运动,规律生活,以更好地适应新学期的学习。
与孩子一起制订学习计划
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展望未来,提前规划,例如新学期要提高哪几门功课的成绩,目标是什么,是否学一门新特长等。
帮助孩子制订学习计划、树立目标,不仅可以让孩子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明确学习方向,也能帮助孩子消除盲目感。
鼓励孩子联系老师、同学
经过一个长假的分离,同学们之间可能会变得生分,鼓励孩子提前联系同学和老师,互相分享寒假见闻和新鲜事,相互关心,相互表达彼此的想念和对新学期的期待,不仅能增进同学、师生之间的感情,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带孩子逛逛图书馆或书店
开学前,家长可以结合新学期计划,陪孩子去图书馆、书店等感受浓浓的书香,也可查阅和购买一些孩子喜欢的书籍资料,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为新学期做些准备。
引导孩子进行适度的复习和预习
经过一个寒假,孩子可能对上学期的一些知识有所遗忘,不妨抽空回顾一下主要知识点。同时,提前浏览新学期的教材,适当进行预习,有利于实现新旧知识的顺畅衔接。
这里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孩子提前预习新知识要适度,不建议提前把新知识学一遍,这样容易使孩子在正式学习时丧失新鲜感和兴趣。
读懂孩子情绪
由于某些特殊经历和感受,有些孩子可能对上学感到“焦虑”甚至产生“恐惧”,家长要做好沟通和引导工作,理解孩子产生的这些消极情绪,分析原因,给予积极鼓励和有针对性的措施。
加强体育锻炼,适当减少娱乐时间
让孩子动起来,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而且有利于收心。
应保证孩子的运动量,每天出去走一走、跑跑步、打打球,多呼吸新鲜空气,以最佳的身体状态和最饱满的精神迎接新学期;合理安排孩子的娱乐时间,适当控制孩子玩手机、看电视的时间,避免孩子沉迷网络和游戏。
学生篇
良好的习惯是孩子的资本,会不断地增值,而人的一生就在享受着它的利息。新学期即将开启,孩子们可以在开学前这段时间养成八个好习惯:
阅读的习惯
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与高层次的思想对话,对孩子的学习有好处。孩子的可塑性较强,“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终生受益。
写作的习惯
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日记篇幅可长可短。通过日记不仅可以提高写作能力,还可以看出一个人有没有思想,有没有一以贯之的品质。
制订计划的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自身计划性不强,让他人推着走,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成绩,而优秀的学生都明白自己想要干什么。
预习的习惯
提前预习课本,是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听课效率的途径。提前预习课本,研究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带着问题上课,才更有针对性,学习才会事半功倍。
制订小目标的习惯
大的目标短时间无法实现,就制订小目标。比如难题不会做,就从适合自己的、简单的题目逐一突破。
自己留作业的习惯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老师留的作业不一定适合每一位学生,可以和老师商量留一些适合自己的课后作业,做到脚踏实地、学有所得。
整理错题的习惯
每次考试之后,应及时整理错题,找到同类型题、同等难度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总结,举一反三。
筛选资料的习惯
让孩子学会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