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阶段的孩子正值青春期这一关键成长阶段,身心均发生巨大变化,亲子关系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亲子冲突而引发的悲剧时有发生。为帮助家长、学生平稳度过青春期,潍坊市教育局组织编写了《潍坊市家校社共育30问(中学篇)》,内容涵盖中学阶段家庭教育的亲子关系、人际交往、手机管理、学习管理等内容。即日起,本报“教育周刊”将分期对重点问题进行整理展示分析,供全市广大家长学习参考。
┬本报记者 赵春晖 整理
家长怎样与孩子沟通?
实际上,孩子与家长出现沟通危机,主要原因在于父母。父母总是把孩子当“小孩子”看,板着面孔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家长”姿态,动辄不是教训就是训斥,看不到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的重大变化,缺乏和孩子沟通的技巧。作为孩子,他们总希望父母能与他们共享快乐或分担愤怒、恐惧、压抑、悲伤,而做父母的却往往只爱听“好消息”,不爱听“坏消息”,或是反感孩子的“唠叨”。长此以往,孩子失望了,把一些“心里话”埋在心底深处。久而久之,父母与孩子之间越来越疏远。
家长与孩子要达到很好的沟通交流,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去改变自己:
一是转变思想观念。与孩子很好地沟通,不仅是沟通技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观念转变的问题。父母要转变思想观念,把孩子当“人”看待,平等相待;把孩子当作朋友,相互尊重。
二是要在家庭中创造一种“倾听的气氛”。父母要善于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对孩子们每天所讲的内容很感兴趣,孩子会有种被尊重的感觉。
三是与孩子“平行交谈”。作为父母,无论你多忙,都应留意一下孩子在干什么,并尽量抽时间与之交谈,交谈时多听听孩子的见解,避开所谓的“冲突”。
四是为孩子充当“顾问角色”。父母给孩子建议,重要的并不是急切地提出批评,而是帮助他把事情弄明白。通常孩子认为自己有能力来解决问题。
五是给予孩子“个人空间”。孩子不希望父母完全控制他们的生活,更不想让父母“牵着走”,如果父母控制欲太强,孩子可能会经常躲避,使双方隔阂进一步加剧。
六是不方便说就写下来。父母可将那些孩子不愿听或拒绝听的事情、道理写下来,等孩子安静下来,将本子拿给他们看,会对他们有所启发,有利于解决问题。
七是与孩子一起分享。当孩子主动跟家长分享一些事情的时候,无论这些事情重要与否、正确与否,家长首先应该充分尊重孩子,认真对待他们说的事情,并与孩子一起分享这件事,之后再找时间跟孩子分析事情的对错。
如何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价值观、生活态度等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青春期如何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对于孩子人格的发展十分重要,在家庭关系和谐、有良好亲子关系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更加自信,更加适应社会性发展。
亲子关系对儿童语言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和社会人际关系都会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是父母成功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父母要想与孩子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跟随孩子成长的脚步,做孩子的陪伴者、倾听者,信任和接纳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信赖感。第二,要做情绪稳定的父母,面对开始步入青春期前期的孩子,亲子冲突不可避免,处理冲突时,控制情绪,平等沟通,帮助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和困惑,和孩子共同成长。第三,要学会欣赏和赞美孩子,多看孩子的长处,鼓励孩子发展兴趣和特长,培养孩子健康的个性。
总之,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与孩子之间做到彼此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这样的关系也有利于整个家庭的健康发展。
孩子不理解父母怎么办?
很多孩子认为“我就是世界的中心”,什么事都不能逆其意愿,以至于对家长的“逆耳忠言”不以为然,甚至大发雷霆。这些孩子往往认为自己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玩好的,可以随便花父母的钱,这些都是理所应当的,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的。他们不关心家中的经济承受能力,也不体谅父母的难处和艰辛。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辛苦怎么办呢?
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父母要先理解孩子,而要理解孩子,要先了解孩子。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就要放下家长的架子,俯下身子跟孩子交朋友,跟孩子心贴心地交流。只有交流才能达到彼此的了解和理解。
为了让孩子理解父母,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应注意交流这样一些内容:
一是让孩子多了解自己的父母(生日、爱好、幼时趣闻、健康状况、工作情况等)。在了解的过程中,父母还可以适当地讲一些往事,加深孩子对父母成长的了解。
二是父母应该静下心来与孩子交流,告诉孩子你曾经遇到的困难、辛苦以及工作状况等,让孩子去理解你、关心你,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三是与孩子密切沟通,多和孩子聊天,询问孩子如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孩子产生被重视的感觉,认为自己可以替父母分担部分重任,从而激发他们的责任感。
四是教育孩子学会理解,凡事除了从自身的角度考虑外,还要推己及人,以他人的观点观察问题,这样才能不失偏颇。要让孩子关心父母,在这个基础上学会理解、关心他人。
五是教育孩子珍惜父母的劳动。平时让孩子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让他们在劳动的过程中体会任何东西都不是轻易得到的,必须付出努力。
孩子嫌家长唠叨怎么办?
如果你问孩子:“最烦家长哪些行为?”多数孩子会回答:“唠叨。”有资料显示,在一项儿童心理问卷调查中得出结论:九成以上的孩子认为母亲“太唠叨”。唠叨成了家长的通病。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逐渐产生自己的看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作为家长,跟子女成长的时代不同,接触的事物也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家长往往不能正视这一点,以老观点、老办法看问题,还把自己奉行的观点强加到孩子身上,而没有从子女的角度去思考,不了解子女在想什么。这样就会陷入“孩子不听话-家长唠叨-孩子更加不听话-家长更加唠叨”的不良循环之中去,“代沟”也越来越深。
如何才能做个孩子喜爱的家长呢?
该放手时就放手。在孩子们具有一定能力的时候,多多放开手,让孩子有自由成长的空间,哪怕错了,也能使孩子积累一定的经验和教训,以后自然会总结、寻找正确的方法去做。
换位思考。这个人际交往中重要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家长不妨假设一下,如果自己的家长当年也这样唠唠叨叨,一句话重复上十几遍,自己会是什么感受。
放下家长所谓权威的“架子”。当孩子觉得你“好烦”的时候,不妨坐下和孩子好好交流一下:“你觉得妈妈(爸爸)哪里烦了?刚才的话是不是只要说一遍就记住了?下次是不是只需要说一次你就能够做到呢?”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变单向的唠叨为家长和子女间双向的对话交流。这不仅能够创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为孩子提供一个倾诉的机会,为了解孩子提供良好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