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全市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如何推进建设让人民满意的好房子?物业服务水平、住房保障能力怎样提升?这些与你我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从这场会议中都能找到答案。
□文/图 本报记者 周晓晴
加快城市功能品质提升
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今年,我市将通过重点项目建设拉动基础设施投资,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城市建设,全力打造精致无处不在、精细处处体现的精致城市。
抓好城市路网建设。聚焦群众出行“难点”“堵点”,科学制定未贯通道路建设计划,重点推进奎文区卧龙街贯通及周边道路提升、潍城区乐川街、坊子区凤凰街改造提升等7个项目建设,积极推广多杆合一、智慧灯杆、智慧交通设施等,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发展,提升城市智慧韧性水平。
抓好城市更新建设。聚焦群众诉求强烈的问题,有针对性开展城市专项体检,探索建立城市体检推进更新工作机制,结合体检结果谋划重点更新项目,推动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有效衔接。持续开展城市更新“五个更”行动,年内实施重点片区项目29个。适时开展“城市更新”对话交流、项目推介等活动,推出“城市更新创新行”系列宣传,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抓好重点片区建设。完成站南广场片区玉泉街、纬一街和中营街等项目建设,大庄子学校竣工投用,清平路跨铁立交桥6月底前建成通车,抓好桥下空间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统筹做好片区已竣工项目运营工作。扎实做好高铁新片区幸福路、丰华路和清源东街等项目绿化收尾,组织开展站北广场及关联道路规划设计论证,持续优化进出站交通组织,不断完善提升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深化镇村人居环境改善
我市将以创新提升“三个模式”为统领,不断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抓好农村清洁取暖。因地制宜稳妥推进清洁取暖,完善清洁取暖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健全村居安全员和企业安全员队伍,确保改造户安全长效运行。
抓好农村住房管理。强化乡村工匠技能培训,持续提升工匠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积极推动绿色农房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抓好特色镇村提升。持续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支持合理开发利用。组织开展小城镇创新提升行动。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我市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高品质居住需求作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好房子”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全力提振市场信心。立足我市实际,及时做好房地产市场需求测算,抓好各级系列房地产支持政策的落地实施,用足用好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推动符合条件的“白名单”项目应进尽进、应贷尽贷。常态化举办房展会、推介会、群团购等促消费活动,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特色同步跟进开展,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加强房地产经纪的规范管理,推进经纪人员实名制登记,切实营造良好的市场消费环境。
全力推动转型升级。积极促进产品转型,组织评定第二批市级高品质住宅试点,开展“好房子”设计大赛,打造“好房子”潍坊样板,叫响“潍有好房·乐居鸢都”品牌。促进企业转型,全方位展示信用评价AAA级房企和省市高品质住宅试点项目形象,引导开发企业探索“房地产+”“物业+”经营模式,拓宽新业务赛道和新商业模式。促进销售转型,对未按时交付的项目全面落实包保责任制和全过程服务机制。
全力提升物业服务。出台住宅小区公共收益管理办法、项目经理评级管理办法,修订物业企业信用评价办法,上线鸢都智慧物业平台二期,持续开展质价“双提升”试点,不断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全面公开在售项目前期物业情况,动态开展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发布全市物业小区、服务企业“龙虎榜”,打造奖优罚劣的物业新生态。
全力做好住房保障。持续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和供给,稳妥推进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加快未完工棚改回迁安置项目建设,组织开展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回头看”。
打造“潍坊建造”升级版
今年,我市将纵深推进建筑业改革,大力建设现代化建筑产业体系。
着力培优扶强企业。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支持建筑业做优做强的若干意见》,聚焦防水、门窗、钢构、幕墙、消防等优势产业,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专业化发展明显、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产业链上下游新质生产力。发挥好外出施工行业党委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全市建筑业“走出去”。
着力培育高端铝材产业链。不断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围绕中高端建材、工业铝材、节能门窗、全铝家居等,加快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拉长加宽增厚产业链,助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着力加快绿色发展。全面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等,年内打造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识项目2个以上,新增绿色建筑1000万平方米以上,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比例达到40%以上。
着力规范市场秩序。积极推广使用规范建筑市场行为告知书、防拖欠目标责任书、检查记录簿等“两书一簿”,开展违法转包发包、招标投标领域突出问题、工程建设监理行业专项整治等系列活动,加大对市场主体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开展关爱农民工行动,在每个县市区选取3个至5个在建工程,打造一批保障工资支付规范管理标杆项目。
着力狠抓质量安全。大力推进质量行为管理标准化和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年内培育“智慧工地”示范项目不少于40个,持续规范消防查验服务,切实保障建设工程消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