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恩俊
元旦临近,人们洋溢在过新年的气氛之中。说起过新年,中国人要过两个“年”。一个是阳历年的元旦,一个是农历年的春节。人们口头上说的“过年”,一般指的是过春节,是我国民间最为古老、参与人数最多、传统风俗活动最为集中的一个节日。
其实,在古代是只有一个“年”的。年,古称元旦。元,谓“始”;旦,谓“日”。元旦一词,诠释着一元复始,一轮新年初始的太阳在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美好意境。据传,元旦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晋书》记载:“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称为“元”,初一为“旦”。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亦有“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所以,古代过元旦,叫过新年,就像现在春节叫过年一样。
说起“年”字,更有诗情画意。甲骨文的“年”,上部为“禾”,下部为“人”,一人负禾的象形,象征稻谷成熟、满载而归的样子。金文的“年”,形状与甲骨文相似,到了小篆,“年”下部的人形变成“千”,本义表示迁移,运送庄稼。隶书和楷书中的“年”字,结构更加规范化,最终形成了现代汉语中使用的“年”字。通过这些演变,我们可以看到“年”字不仅保留了其最初表示谷物成熟的意义,还进一步引申为时间单位、年龄等概念,成为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词汇。
在远古时期纪年单位的用语也是随着朝代而变化着的。《尔雅·释天》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从农业的角度看,年的产生,最初是指庄稼的一个生长周期,后来引申为“年”这一计时单位,又派生出“年”的庆典祭祀活动。早在夏商周时期,年已有了庆祝丰收、祭天地和祭祖先的习俗,可以认为是“年”节的雏形。从史料记载来看,年节系列风俗活动,也不仅仅是“辟邪驱疫”,更多的是喜气洋洋的年庆活动。
我国历代的元旦的具体时间并不一致。夏朝为正月初一﹐商朝为腊月初一﹐周朝为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太初元年恢复夏朝以正月初一为元旦的纪年方法﹐故又称“夏历”﹐一直沿用至近代。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通过﹐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辞旧迎新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