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版:运动吧

11版:法治周刊

16版:光影记录

高密高粱红

(2024年12月25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梅
  对于高密,我并不熟悉。看过电影《红高粱》,才对其有了初步认知。但总觉得高密就是红高粱,红高粱就是高密,二者融为一体。
  再次认识高密,是因了大学老师。三十年前一个初秋的早上,大雾弥漫,有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味道,父母乘车把我送到大学宿舍,为我铺好床铺,安顿好,就返程了。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一度让刚刚离开父母的我有了想家的念头。这时一位青年老师走进我们宿舍,未曾说话,先有笑意。他眼睛不大,但非常有神。他柔和地说:“大家都到齐了?都收拾好床铺了?你们的教室在教学楼三楼,餐厅在宿舍楼后面西北角。先安排好生活,才有精力用心学习。”
  听着老师朴实而又接地气的话语,我自然放松了心情,问道:“老师教我们哪门课?”老师说:“shù法。”我一时没听懂,有些蒙,也不敢多问。
  老师走后,我悄悄问舍友:“咱这位老师是教什么课的?”大家都表示没听明白。
  我又说:“难道大学数学课有关于‘数’的教法?”同学们还是直摇头。
  我上铺的同学晓燕是高密人,她说:“哎呀,你们不懂高密话,那是书法课。”听她这样一说,我们先是面面相觑,而后大笑起来。
  至今回忆起此事,仍意味深长。
  书法课上再见到那位老师,他又是另一番神态。谈到书法,老师两眼放光;讲书法史,侃侃而谈,如数家珍;示范书法,用毛笔蘸水在黑板上写字,大气磅礴;指导学生,不厌其烦,尽展教师风范。我们惊叹之余,更是大大的称赞和钦佩。
  毕业后,我与老师失去了联系。后来听同学说,老师早已不在原大学任教,他去学习深造了,直至读完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南京的一所大学。原来,老师一直没有放弃学习,因为喜欢书法,从此走上探究书法的道路。而这注定是一条艰难曲折的路。四十岁的年纪读研、读博,和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年轻人成了同学,但他凭着一股不服输、不气馁的执着劲,顺利完成博士学位毕业答辩。如今,已成为国内著名书法家的他,仍在不停地学习。老师以他高尚的品格和高深的艺术修养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不懈努力的精神更是我们学习的标杆。他的艺术成绩,是高密的荣光。
  老师做学问如此,为人亦如此。他乐善好施,谁遇到困难都会出手相助。老师身上展现出高密人的特点,这像极了红高粱。
  如果你真真正正踏上高密的旅途,这片神圣的土地一定会给予你无限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