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俗称中风,是大脑细胞和组织坏死的一种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生命健康。12月17日,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脑卒中中心副主任医师张丽娟针对脑卒中的几个常见误区,为老年人解答相关健康知识。
□本报记者 常方方
误区一 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不能长期服用
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作为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基础药物,除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外,应长期不间断服药。阿司匹林常见不良反应是出血,包括鼻衄、皮肤黏膜出血等,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酌情减量或停用。他汀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异常、肌肉酸痛等,多在开始服药时出现,所以用药过程中需注意有无肝功异常、肌肉酸痛等情况,并定期复查肝功能、肌酸激酶等。
误区二 用保健品代替正规的药物治疗
保健品往往不能起到正规的药物治疗效果,如抗板、降血脂等。正规药物治疗是预防脑卒中复发的关键。
误区三 脑梗出院后很少复发
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复发率的特点。如果未规律口服二级预防药物,脑梗死年复发率高达25%。因此,脑梗死恢复后要继续治疗原发病,并加强自我保健,定期复查,预防复发。
误区四 日常输液能够溶解血管里的血栓
输液并不能有效预防脑梗死。静脉溶栓是急性脑梗死的抢救方式,在发病后的黄金救治4.5小时内救治才能降低风险。
误区五 发生脑卒中后血压升高需服降压药
在发生出血性脑卒中时,因为颅内压增高及应激因素,血压可能比平时高,及时服用降压药物是可以的。如果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导致血管狭窄引起低灌注,机体会代偿性出现高血压以保证脑组织血液供应,这时给予降压药物可能导致症状加重。因此需要明确高血压原因后确定是否给予降压药物。
误区六 脑卒中给予治疗后症状不会加重
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症状会逐渐稳定,有的还能逐渐改善,但是有些患者会出现进展性脑卒中、血肿扩大等情况,从而导致症状加重。
误区七 经常运动就不会患脑卒中
经常进行体育运动确实可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但是如果老人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大量运动后出汗多、饮水少,会导致血容量不足,很容易引起低灌注,从而诱发缺血性脑卒中。还有一些剧烈运动,比如快速蹲起,可能引起脑灌注压呈过山车式上升或下降,容易诱发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
误区八 脑卒中是老年病
由于一些人生活作息不规律以及有不良嗜好等,脑血管病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一些40岁左右的人也会患脑卒中。
误区九 及时溶栓就能治好所有症状
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后及时进行溶栓治疗,可以避免缺血半暗带受损,降低缺血性脑卒中致残率及死亡率。虽然早期溶栓治疗可以改善长期预后,但并不意味着能使症状完全消失,而且也不是所有溶栓患者都能改善或者减轻症状。此外,溶栓治疗也存在出血、过敏等风险,这与患者就诊时间、脑梗面积、既往病史及用药等密切相关。
误区十 脑卒中症状很快缓解不用就诊
有的脑卒中患者出现短暂的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后便很快缓解,这种症状被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通常由于血管狭窄或不稳定斑块脱落引起,可能反复发作,直至症状持续不能缓解,最后发展成为脑梗死。因此,出现短暂症状即使缓解了也应当立即就医、积极治疗,避免因延误治疗而发生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