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自明弘治年间,从江南砀山迁至诸城逄戈庄(现属高密),从刘墉曾祖父刘必显中进士起,至侄孙刘喜海止,刘氏家族出了11位进士、42名举人、149个监生、208位秀才,七品以上官员73人,其中包括“三公二宰相”,有御赐“海岱高门第”之誉。
刘氏仕途始自刘必显 官至户部员外郎
逄戈庄位于潍河东岸,村东有座方市岭,岭上有座高密国王刘章陵,村北不远就是2000年前的高密国王城遗址。村南远处有座青龙山,近处有个老龙湾,向阳河绕村而过,汇入潍河。
关于刘氏祖籍,有人说是安徽砀山,有人说是江苏丰县,有人说是东海,有人说是日照。据乾隆版《诸城县志》及刘统勋亲自修订的《东武刘氏家谱》载:“吾家自前明弘治间,始祖讳福公,自江南砀山县迁于山东诸城县。”三代务农,至四世祖刘思智始读书中秀才,五世祖刘通成邑庠生,六世祖刘必显步入仕途。
从刘墉曾祖父刘必显中进士起,至侄孙刘喜海止,刘氏家族出了11位进士、42名举人、149个监生、208位秀才,七品以上官员73人,其中包括“三公二宰相”,有御赐“海岱高门第”之誉。
刘必显,字微之,号西水,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自幼好学,读书勤奋,19岁中秀才,岁试第一。明天启四年(1624)24岁中举。清顺治九年(1652)进士,殿试三甲第8名,历任行人司行人、户部主事,三任钦差,授文林郎。康熙三年(1664),出理芜关税政,累迁奉直大夫,官至户部员外郎。
康熙十一年(1672),72岁的刘必显上书致仕,告老还乡,在五莲山下置槎河山庄,归隐故里。
刘必显初娶郑氏,生子桢、果,早年丧妻。续娶凌河监生孙如心之女,生子棨、斐。凌河孙属兵圣孙武后裔,自明成化丙戌孙敬进士及第,官至监察御史,自此科第绵延,出过7名进士,62名举人、秀才,九品以上官员达52人,成为富甲一邑的名门望族。
刘必显非常重视教育,归隐山庄20余载,聘请了曾任咸安宫教习的名师李漋任私塾先生。四子先后登科,2名进士、1名贡生、1名监生;17个孙子中,3名进士、9名举人。
康熙三十一年(1692),刘必显寿终正寝,享年92岁,入祀乡贤祠。
刘棨出任四川布政使 名列《国朝循吏传》
刘必显教子有方,四子登科。长子桢,贡生,授六品承德郎;次子果,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四子棐,监生。其中三子刘棨最有出息。
刘棨,字弢子,号青岑,生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自幼聪颖过人,才思敏捷,11岁中秀才,有神童之誉,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18岁中举。康熙二十四年(1685)中进士,殿试二甲第20名,授长沙知县。
康熙三十七年(1698),升陕西宁羌知州。时逢关中大饥,饿殍载道,饥民流离。刘棨请贷邻邑仓粟,运回3000石粮,全州雀跃,称颂其为刘青天,受到陕西巡抚表彰。
康熙四十九年(1710),擢直隶天津道副使,迎驾天津,诏许从官恭瞻,康熙帝御书“清爱”赐之。由此,“清爱堂”成为刘家堂号。
康熙五十一年(1712),升江西按察使。康熙五十二年(1713),擢从二品四川布政使,为政清廉,颇有政声。时湖北巡抚缺出,廷臣共荐。康熙五十七年(1718),朝廷从四川出兵平定西藏叛乱,身任四川布政使的刘棨,因筹备军粮和军需物资日夜操劳,积劳成疾,逝于任所,享年62岁,入祀贤良祠,名列《国朝循吏传》。
刘棨妻李氏,36岁故;继室郭氏,潍县城里举人、江西抚州同知郭一琪女;侧室李氏、曾氏,共生十子四女。其中,五子统勋、七子维焯、八子纯炜进士,长子瑨炤、二子綋熙、三子绶烺、四子廷煜、九子绂焜举人,六子组焕荫生,十子经焘监生。十子登科,世所罕见,传为美谈,其中,刘统勋影响最大。
刘统勋官至东阁大学士
被誉为百余年名臣第一
刘统勋,字延清,号尔钝,康熙三十八年(1699)十二月廿三生于陕西宁羌州府,父刘棨时任宁羌知州。
康熙五十六年(1717),刘统勋年仅18岁,以山东乡试第36名的成绩,与四兄刘綎煜同榜中举。雍正二年(1724),25岁的刘统勋,以殿试二甲第17名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成为雍正帝身边近臣。
乾隆元年(1736),乾隆皇帝登基后,37岁的刘统勋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次年,迁刑部侍郎。乾隆六年(1741),42岁的刘统勋,便擢升为从一品大员都察院左都御史,成为朝廷重臣。
刘统勋为人刚正,都察院上任伊始,先后弹劾惩处总督、巡抚、布政使等三品以上封疆大吏及朝廷显贵12人,其中包括皇亲国丈乾隆爱妃慧贤皇贵妃之父、文渊阁大学士高斌。“数谳大狱,无纵无枉”,名震朝野,被誉为“百余年名臣第一”。
刘统勋还是治水能臣。自乾隆元年(1736)赴浙江修筑海塘工程,到乾隆十一年(1746)署漕运总督,多次奉旨抗洪抢险、督修河道、治理水患,三战铜山、杨桥、孙家集黄河决口,皆使漫口合龙。
刘统勋秉公无私,深为乾隆信任。乾隆十六年(1751)主持会试,充军机大臣,成为乾隆皇帝的左膀右臂。乾隆十九年(1754),加太子太傅,出任封疆大吏陕甘总督,赐孔雀花翎。
乾隆二十六年(1761),刘统勋官拜东阁大学士,分管礼部、兵部事务,兼上书房总师傅、国史馆总裁,自此相国十余年。乾隆三十四年(1769),刘统勋七十大寿时,乾隆亲笔御书“赞元介景”牌匾赏赐。
乾隆三十五年(1770),刘统勋成为大学士领班大臣;次年任首席军机大臣,从而开启了汉人担任首席军机大臣的先例。其为首辅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甚得乾隆倚重。乾隆数次南巡或北上避暑山庄,皆由其留京主持朝政。
乾隆三十八年(1773)三月,刘统勋兼任《四库全书》正总裁,主持编纂《四库全书》;还先后兼任三通馆正总裁、会典馆正总裁、上书房总师傅、太子太傅等职。
乾隆三十八年(1773)十一月十六,刘统勋早朝,至东华门外,轿微侧。随行打开轿帘一看,刘统勋已瞑目而逝,享年74岁。
刘统勋突然去世,乾隆如失手足,悲痛异常,亲自到驴市胡同刘府祭奠致哀,流涕谓诸臣曰:“朕失一股肱!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神敏刚劲,终身不失其正。”御赐文臣最高荣誉谥号“文正”。
刘墉时任陕西按察使,闻听噩耗,星夜兼程,奉旨赶回奔丧。遵循父亲生前遗愿,死后落叶归根,魂归故里。
刘统勋娶相州名门王宸嗣之女王氏为妻,继室颜氏,侧室吴氏、秦氏,共生二子一女。长子刘墉,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次子刘堪,21岁病殁,其子刘镮之,官至吏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