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4版:历史建筑讲故事

08版:光影记录

09版:寻找真实的刘墉

10版:寻找真实的刘墉

11版:寻找真实的刘墉

12版:寻找真实的刘墉

13版:寻找真实的刘墉

14版:寻找真实的刘墉

15版:寻找真实的刘墉

16版:寻找真实的刘墉

古韵悠悠 于家大院诉说厚重历史

(2024年12月20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寒亭区民主街与浞河滨河步道交会处北行约200米,东侧的一条小路便是曾经的寒亭古街,沿着这条并不算宽敞的古街向东行进百余米,一片庄重古朴的古民居映入眼帘。这,便是寒亭区赫赫有名的于家大院。
  于家大院始建于明朝晚期,在清朝中后期大规模扩建,历经岁月洗礼,见证无数风云变幻。如一首凝固的长篇史诗,诉说着潍县名门于氏家族的辉煌与荣耀。
  □文/图 本报记者 王鲁萍
庭院深深:古民居极具潍坊特色
  于家大院位于寒亭区民主街寒亭二村段路北。鼎盛时,曾经占地30多亩,东西延伸三条胡同,胡同南北进深500多米,周围还有护院炮楼、大场院、习武房等,是当地有名的大宅院。20世纪50年代,于家大院曾作为(潍北县、潍县)县政府驻地,20世纪80年代曾是寒亭区文管所办公地。2006年,于家大院被山东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以来,寒亭区政府先后投资300余万元,对于家大院进行了规模性修缮,利用内部陈设、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进一步还原了于家大院鼎盛时期的风貌。
  现存并对外开放的于家大院分为东院、西院两部分,建筑风格具有明清时期潍坊农村富裕之家的民居特色。据载,于氏始祖滋、旻、麻、纪兄弟四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迁入潍县,随后支脉繁衍,至十九世于学濂捐职翰林院待诏,其子于占鳌任河北永年县知县,于氏家族从此中兴,成为潍县世家大族。
  推开于家大院院门,朴实是整体建筑带给人的感觉。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部分建筑采用了竹节状斜撑,素雅别致。据潍坊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徐建生介绍,竹节状斜撑在十笏园、松园子等潍坊古建筑中也有广泛应用,这种极具本地特色的建筑格调成为潍坊地区晚清以来的传统民间建筑风格。
  继续走向大院深处,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那一重重的门和那一进进幽深的院落。从空中俯瞰可以发现,宅院的建筑基本处在南北统一的轴线上,而其内部小巷却九曲连环,犬牙交错。在这些相对独立的四合院里,最主要的建筑自然是北面的正房,四合院的建筑处处渗透着森严的等级意识,主人住北房,子媳辈住南屋,东西两侧的厢房则多是奴仆们住的地方。
  于家大院西院有一条南北向通道,通道东西两侧有多处院落,不少为四合院。沿着甬道向北走,即可到寒亭街。明清时期,寒亭街是潍县总铺下属的一座规模较大的驿站,谓之“古亭驿”。驿站虽不起眼,但它所处的青莱古道却是秦一统后最早的国道之一,谓“驰道”。经过历代的精心营建,青莱古道逐渐演变成为兼具商旅、军备、通邮等多种功能的道路。
  据寒亭区寒亭街道寒亭二村村委会原主任郭同显讲述,清代由潍县城东达莱州府的官道就从于家门前经过,过往商贾官员络绎不绝,每逢农历四月十八寒亭云台山庙会,八方客贩云集,天时地利都为于家的生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后来于氏家族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历史烟云:万亩产业富甲一方
  要成为豪门望族,经商兴业、积累财富自不可缺,于氏家族也不例外。
  据考证,于氏家族鼎盛时期拥有土地达3万亩。主要分布在今寒亭区西南部,民间有所谓“东起吴官庄村,西至潍县城边,北起南张氏村,南至城南于家涝洼”的说法。另外,于氏家族在今临朐、昌乐、安丘、寿光等地也均有田庄。除了土地,还有房产。于氏老宅在清末民初时,共有房产460多间,其中北于家胡同有房屋200多间,南于家胡同亦有房屋200多间,另在村东侧还有房屋60多间。今天的于家大院只是于氏祖宅房产的一部分。另外,在城区的九曲巷及东关东门一带以及济南、青岛等地也均有房产。同时,于氏家族在十多处田庄内亦有房产。
  于占鳌时期,除了在老潍县城、寒亭街的商铺外,于氏家族还开辟了与国外的贸易:走“南洋门”,开设“上海贞文出口贸易公司”与东南亚国家做生意;走“北洋门”,与当时的俄国做生意,把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特产,如昌邑柳疃的丝绸,潍县城里的布匹、青铜器、嵌银器等贩运出国,换回山货、皮货、金币等。后来,于宗汉在哈尔滨组织成立“阜济林务公司”,从事林业开发。于均生同张干臣等人开办“大华染织厂”(潍坊染织厂公私合营前身)。《潍县志稿》记载:“潍县之所谓染织厂,大华染织厂最早、规模最大。大华年出布五万五千余匹,销路遍及各省,尤以本省、河南、山西、河北、江苏、绥远各省所销最多。”此外,于氏家族在潍县城还有“利太昌中药铺”“贞利银号钱庄”“恒增成布庄”“久丰织布厂”“保生面粉厂”等,可谓是富甲一方。
趣闻轶事:勤勉家风藏于细节
  于氏家族不但资财雄厚,还乐善好施,秉承勤勉的家风。这从于家大院的整体建筑中就可以感知,于家大院虽然规模宏大,但都以舒适实用为主,整体风格朴实庄重,几乎看不到过于豪奢的装饰。
  于氏家族在鼎盛时期设有十多个大田庄管理收租事务。为缓解矛盾,赢得民心,于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遇歉年,都酌减租赋,对特殊的病灾佃农,更要特别怜恤。如遇荒年,于氏家族常在大门口设“舍饭处”。此举一度在当地传为美谈。
  清同治年间,寒亭一带连年大旱,穷苦百姓食难果腹。于占鳌等与族人商议,结合施粮救荒修建寒亭西城门。于是,他们捐出重金,购来砖木石瓦,凡是吃不上饭的百姓,不分男女老幼,都可参加修城吃饭。后来百姓度过了饥荒,寒亭西大门也得以修成。
  今年73岁的寒亭二村党支部原书记徐友增说:“听以前的老人讲,于氏家族虽然有钱,生活方面却秉持勤俭节约的原则,反对铺张浪费。”
  “冬天腌咸菜的菜缸也要封起来,省着吃。”另有村民讲述一个故事,有一年某一辈的于家人到乡下贩粮食,路上下起鹅毛大雪,驾着大车的牛伤了腿,赶车的于家少爷舍不得牛,也舍不得粮食,硬是把牛弄到粮车上,自己拉着车回了家。故事的真实性已不可考,但是由此可以窥见于氏家族的勤勉家风。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教育是于氏家族的一大特点,也是其实现中兴并久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清咸丰、同治年间,家族便出了“翰林院待诏”于学濂,随后又出了晚清大学士于乐川等。仅在民国时期,其家族到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留学的就达十多位。
  于氏家族不仅自己重学,而且身体力行兴学办学发展教育事业。《潍县志稿》记载:“占鳌悯国弱民荼,亟需开发民智,渐图富强,乃倡捐金于里门,创办于氏两等小学校,培植青年,附设师范传习,所以储师资……一时附义青年多出其门。”
  后来,他们又创办了“私立东明中学”,为当地培养了不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