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版:文润潍坊 凡人微光

06版:历史建筑讲故事

16版:光影记录

合成诈骗属于依法从重处罚类型

(2024年12月18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近,有网友反映,家中老人在网络带货视频中看到“张文宏”在卖一种蛋白类的产品,老人信以为真,不仅下了单还转发到了很多群。经过记者核实,该视频并非张文宏医生本人制作,而是利用AI技术合成的。除张文宏之外,各热门综艺节目、影视剧也纷纷成为AI软件恶搞对象,被生成玩梗段子、带货视频。尽管在很多人眼中,使用AI软件制作玩梗视频是玩笑也是创意,但在一些业内人士眼中,这样的行为存在法律风险。
AI使用不当或被追究刑事责任
  近日,有网友发消息称:“张文宏是不是带货了?”视频中,“张文宏”在卖一种蛋白棒,家里的老人信以为真,已经开始下单了。据媒体报道,发布视频的账号名为“般画234”,目前已无法在平台搜索到。张文宏回应称,这样的卖货账号已出现多个,而且一直在变,他多次向平台投诉,但收效甚微。
  “这些AI合成的假信息就像蝗灾一样,一次又一次发生,像漫天飞过来的蝗虫一样害人。事实上,从平台投诉结果来看,我觉得最终也难以解决问题。”张文宏称,除了向平台方投诉,他也曾考虑过报警,但对方看不见摸不到,就像幽灵一般难以描述,只能寄希望于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对此,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认为,这种做法非常恶劣,已经构成了对消费者的欺诈,相关监管部门应对其予以严厉处罚。
  张文宏医生是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在社会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如网友所述,不少消费者看到“张文宏”在带货,出于对他的充分信任才下单购买,谁能想到,视频中侃侃而谈卖力推荐商品的“张文宏”其实是假的,是无良商家通过AI技术合成的。
  目前用语音合成来模仿他人声音,并且对上口型生成视频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甚至仅用一张照片就能生成此类视频。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对AI技术不甚了解的消费者,特别是一些老年人,确实很难分辨真假,很容易上当受骗。从之前的“假靳东”到如今的“假张文宏”,利用AI技术炮制名人音视频作品以假乱真,甚至伪装成熟人、亲人实施精准诈骗的案例屡见不鲜。
  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徐伟律师认为,未经授权使用AI换脸技术进行经营行为,已侵犯到当事人的肖像权。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经营者有夸大产品功效、定价虚高的行为,消费者基于对当事人的信任而购买该产品,该行为还有可能构成诈骗罪。而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对利用“深度合成”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布违法信息的,依法从重处罚。
  徐伟介绍,肖像权是指自然人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现、使用或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保护肖像权的关键在于保护可识别性,如果公众可以通过表演形象辨认出演员个人的体貌特征,则意味着该形象能够与演员本人建立相互对应的关系,此时可以视为演员对该表演形象享有肖像权。在可建立识别性的情况下,如果运用AI换脸技术对表演者的面部实施丑化、更改处理,以达到恶搞或者低俗的效果,这种恶意丑化表演形象的行为既构成了对表演形象的歪曲,也构成了对肖像权的侵犯。
  “AI换脸”技术的应用中,从视频最终的内容角度考量,如果有人利用换脸软件对他人进行恶意丑化、玷污式恶搞,或者将他人的脸换到不雅视频中,还会侵犯他人的名誉权。
  对于消费者来说,经营者可能构成欺诈行为,应对消费者承担赔偿责任,甚至还有可能涉嫌诈骗罪,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因虚假视频上当受骗时,可以要求商家退一赔三,金额不足500元的按500元赔偿。消费者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商家,也可以对商家提起民事诉讼。
  如果经营者有夸大产品功能、定价虚高的行为,并使用AI换脸技术让消费者误以为该产品得到了名人的推荐,从而诱导消费者购买,这种行为就可能涉嫌诈骗罪。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是基于对名人的信任而作出购买决定的,而实际上这种信任是建立在虚假信息的基础上的。
技术提供者、视频平台也要担责
  此类事件中,徐伟认为,除了经营者,AI技术提供者和视频平台,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徐伟介绍,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要求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提供深度合成服务,可能导致公众混淆或者误认的,必须在生成或者编辑的信息内容的合理位置、区域进行显著标识,向公众提示深度合成情况。目前一些较大的视频平台在许多AI生成的真人换脸视频下方都标有提示信息,在用户刷到AI生成内容的视频时,会标注“AI生成内容”或“疑似包含AI创作信息,请注意甄别真实度”等提醒。如果被投诉的虚假视频发现没有该类提示性标注,则平台难辞其咎。
  视频平台若是对平台使用者的这种侵权行为不予恰当处理,则可能承担连带责任。平台具有一定的审查、监督职责,在被告知或发现此类违法行为后,应当积极响应权利人的请求,及时撤销、下架相关侵权图片、视频,中止相关直播等,避免恶劣影响的进一步扩大。相反,平台若是有意放纵此类行为的发生、继续,对相关投诉、举报等视若无睹,则应当与侵权者承担连带责任。
消费者如何防范
  我们常说“眼见为实”,但在AI时代,肉眼所看见的也不一定是真相。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从简单的图像编辑,到复杂的影片制作,AI生成视频的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逼真。然而,这种技术进步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侵权风险,一些不法分子甚至利用“AI换脸”技术实施诈骗。
  徐伟提醒,对于个人而言,除了在形形色色的“名人脸”中保持清醒,避免陷入虚假宣传,更重要的是面对花样翻新的AI诈骗,必须保持防范意识。
  保护信息,提高警惕。不要轻易透露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验证码等信息,不要轻易提供人脸、指纹等个人生物信息给他人,不过度公开或分享动图、视频等。
  多重验证,确认身份。如果有人自称“熟人”“领导”等通过社交软件、短信以各种理由诱导汇款,或涉及网络转账交易行为时,务必通过电话、见面等多途径核验对方身份,不要未经核实随意转账汇款;如不慎被骗或遇可疑情形,请注意保护证据,并立即拨打96110报警。
  相互提示,共同预防。要多多提醒、告诫身边的亲人、朋友提高安全意识和应对高科技诈骗的能力,共同预防受骗。提醒老年人在接到电话短信时,要放下电话,再次拨打家人电话确认,不要贸然转账。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