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版:艺海拾贝

16版:光影记录

《山东省湿地保护条例》12月1日正式实施

“盐碱地守护者”柽柳在我省入法保护了

(2024年12月17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刘蒙亮
  12月13日,记者从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寿光盐碱地造林试验站获悉,在今年12月1日正式实施的《山东省湿地保护条例》中,柽柳开始入法保护了。潍坊滨海区按照新的规定,加大对辖区“南红北柳”生态工程滨海示范基地的管理力度,持续推进柽柳林湿地生态修复,营造具有北方特色的柽柳林湿地生态。
  据介绍,《山东省湿地保护条例》中第二十九条、第四十三条分别对柽柳林资源保护、监测、修复等内容进行了规定。其中,第二十九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湿地范围内的柽柳林资源进行监测,建立柽柳林资源数据档案,并将柽柳林资源保护纳入湿地保护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柽柳林保护的宣传教育和巡查管护,及时发现和制止破坏柽柳林的行为。”第四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湿地范围内退化柽柳林的修复,支持耐盐碱柽柳良种培育,科学论证、合理确定湿地范围内适宜柽柳种植的区域。选用柽柳树种进行湿地修复的,应当优先选用乡土柽柳树种。因治理、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等需要引入外来柽柳树种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柽柳在我国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均有野生分布。柽柳适应性强,比较耐旱、耐寒、耐水湿、耐盐碱,在盐碱地治理过程中被广泛应用为“先锋树种”。柽柳在山东主要集中在渤海湾沿岸,对于保护滨海湿地、黄金海岸等有着突出作用。近年来,为促进沿海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我市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聚力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通过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加强海洋珍稀物种保护,在新能源产业打造、盐碱地生态绿化、产业绿色转型等方面创新实践、率先突破,绿色动能加速释放、绿色优势更加凸显。
  “十三五”期间,国家实施“南红北柳”湿地修复工程,通过湿地植被的修复,筑牢海岸带绿色生态屏障。其中,“北柳”指在北方以种植柽柳、芦苇、碱蓬为主,海草、湿生草甸等为辅,有效恢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经过努力,我市建成“南红北柳”生态工程滨海示范基地,在淤泥质海岸推广种植柽柳林,发展本土木本优良树种,在保护滨海湿地的同时,打造独特的北方滨海景观。为确保柽柳健康成长,我市开展柽柳林专项生态监测、实施生态工程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摸清柽柳群落的整体现状,分析群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采取多种方式实施天然柽柳林保护。目前,滨海区坝内建起的国家“南红北柳”生态工程滨海示范基地,长7000米、宽300米,土壤盐渍化程度由原来的7‰降到3‰,不仅优化了土壤结构,还提升了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在防潮坝上筑起一道绿色屏障,成为盐碱地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
  据介绍,滨海示范基地种植的不是普通的柽柳,是我省林科院自主研究的“鲁柽1号”。“鲁柽1号”是乔木化的柽柳树种,具有高耐盐性、耐贫瘠、耐旱等特性,而且高大、美观,生态价值、经济效益高,在内蒙古阿拉善、宁夏平武地区等地也有栽培。记者了解到,柽柳具有强大的泌盐能力,它通过泌盐腺把吸收的盐分通过叶片排出体外。而枝叶落叶后,即转化为有机质,从而改善土质。种植柽柳一至两年后,盐碱地上可种植其他树种。而“鲁柽1号”可在含盐量12‰的土壤中生长。在重盐碱地上,种植柽柳三年,土壤含盐量就降到3‰以下,甚至很多区域可以降到2‰以下。而土壤含盐量3‰以下,大部分树种都能够成活。在2‰以下,便可种植小麦、玉米了。
  滨海区利用柽柳构筑沿海防护林带,形成生态安全屏障的“先锋林”,从根本上解决沿海地区生态绿化难题,更好修复近海生态系统,治盐压碱、改良土壤。随着柽柳林下土壤的改良,人们在林下套种了“沙漠人参”肉苁蓉。据了解,年亩产肉苁蓉鲜品已突破600公斤,鲜品亩产值1万多元,深加工后年亩产值可达5万元以上,开创了“柽柳+肉苁蓉”林下种植产业新模式。除了在柽柳林下种植肉苁蓉外,还种植了蒲公英、马齿苋、玉竹等中药材,增加林业附加值。生态好了,野生动物多了,时常看到窜出来的野兔、野鸡,也看到很多的水鸟,海边盐碱地上的柽柳正在越长越高,柽柳森林日益葳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