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AI在文本生成、图片创作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输入几个关键词即可快速生成一张画或一篇文章。一些网民用AI编“伪消息”、造“假新闻”,以此来获得网民关注和点赞,进而实现流量变现。市民面对网上的海量信息,如何增强“免疫力”?寒亭公安分局民警为您支招。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晓萌
案例
2024年6月,网络平台上一条“广东省五华县华阳镇一70多岁老人被殴打致昏迷,其孙子为此跳河自杀,打人者一审被判9年10个月”的短视频在互联网平台传播,引发大量网民关注、讨论。
公安机关迅速开展调查,发现该视频的图文内容系移花接木、肆意编造的网络谣言。
据造谣人员任某供述,这段长达几分钟、声色并茂的视频全部由AI合成。
目前,公安机关已依法对任某追究法律责任。
特征
民警介绍,AI网络谣言有四大特征:第一,定制化。AI能够从大数据中学习不同内容的生成特征以及主体的表达风格,只需要输入关键词,便可在网络上抓取素材生成文本,形成定制化的文章、新闻、报告等信息。第二,门槛低。相比此前造谣者单纯靠人工捏造、散布谣言这一略显“原始”的方式,现在造谣者只需在AI工具上输入关键词即可“一键生成”可以假乱真的文章、图片。第三,识别难。AI生成的虚假信息在形式上非常逼真,往往新闻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甚至可能包含图像和视频,这使得公众难以辨别真伪,这种伪装性和欺骗性让谣言更加具有迷惑性。第四,破坏大。利用AI工具制造谣言能生成极为逼真的图片、视频,颠覆了“有图有真相”的常规认知,蛊惑性极强,短时间内就能快速传播,易引发社会恐慌,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危害
民警介绍,网络谣言对群众日常生活有着严重的危害。
网络谣言泄露敏感数据。AI工具可收集并存储用户信息,造成个人隐私数据泄露,甚至可能从一些涉密敏感人员数据中推断出敏感信息。
网络谣言损害他人名誉。网络谣言往往针对特定个人或群体,散布虚假信息,恶意攻击或诋毁他们的名誉和利益。这可能导致受害者遭受经济损失、社会压力和精神创伤。
网络谣言误导公众认知。网络谣言往往利用人们的认知和心理弱点,制造虚假信息,误导公众对特定事件或人物的认知和评价。这可能导致公众价值观的混乱。
网络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网络谣言可能引发公众恐慌和不安,破坏社会信任和稳定。虚假信息的传播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甚至导致社会动荡。
措施
面对AI造谣,市民应如何增强“免疫力”?民警介绍,可从四个方面来提高辨别能力。
保持警惕。仔细分析信息的逻辑性,若存在明显漏洞、矛盾或与常理不符的地方,很可能是虚假信息。比如,一些谣言中事件的发展过程不符合常理,或者数据存在不合理的夸张等。
多方验证。不要依赖单一的信息来源,应从多个权威渠道获取信息进行对比。对于一些热点事件,可以检索官方媒体的报道,以验证信息的真实性。
谨慎分享。在确定信息真实可靠之前,不要随意转发,以免无意中成为谣言传播的推手。
保护隐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给不可信的网站或应用程序,防止个人信息被用于生成虚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