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别拿自己当“硬菜”

(2024年11月20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孙贵颂

  在我的印象中,“硬菜”这个提法没几年,好像是从东北传过来的。东北人幽默,也能造词,比如嘚瑟、埋汰……太多的词,经东北人的嘴一说,全国大众马上跟进,成了流行语。
  “硬菜”没有什么确切的定义,因为字典上还没有正式收录。一般是指饭桌上比较实惠、味美且以很大块的肉烹制的菜。更多时候,则是指价格昂贵、能彰显主人身份、给主人争面子的菜。由于各地风俗习惯不同,“硬菜”没有统一的标准。在东北,小鸡炖蘑菇就算“硬菜”;在新疆、内蒙古,烤全羊和手抓羊肉被认为是“硬菜”;在俺们山东,葱烧海参、油焖大虾和九转大肠才是“硬菜”。不多说了,再说哈喇子(也是东北方言)就流出来了。
  写文章有时则是“硬靠”。就像往墙上贴瓷砖,在墙面上抹点水泥,将瓷砖往上一按,就成了。此时的我,就由“硬菜”联想到社会、单位上发生的那些人和事。
  许多单位都有一个或几个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人,谓之“骨干”。在较大的单位里,这称为左膀右臂;在较小的单位里,如果会搞行政,这就是好帮手。这人如果再会写材料,就是笔杆子。有这种人在,这个单位往往能搞得风生水起,远近闻名。缺乏这样的人才,单位还是那个单位,但往往默默无闻。也因此一些骨干力量往往自视甚高,不可一世,目中无人,以为领导从心里把他当成了一盘“硬菜”。
  北宋苏轼、苏辙两兄弟,为当世英才,参加科举考试,其所作文章让当朝皇上宋仁宗十分赏识,仁宗甚至曾对皇后说,今天我为后世子孙选了两个宰相之才。然而,后来的时局大家都知道,苏氏哥俩并未受到什么重用。虽然苏轼任过尚书,苏辙当过副相,但任期都极短,昙花一现,过眼烟云。连皇帝认可的这两道“硬菜”,最终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才能和智慧。
  众所周知,清朝有个才华过人的纪晓岚,他天资聪颖、博览群书,深得以文人墨客自居的乾隆皇帝垂青。纪晓岚自己也经常飘飘然。有一次,乾隆想要去民间“巡狩”,顺便探询纪晓岚。纪晓岚大清戏演得有点多,拿着棒槌当针纫,以为这是皇上礼贤下士,于是引经据典,把历朝历代的案例选了几则,总结道:“出巡一事大可不必,此事绝非正道皇帝所为。”乾隆一听大怒:“朕视汝不过优伶尔,怎敢妄谈国事?”我只不过把你当个娼优来养着,你有什么资格来跟我谈国家大事?纪晓岚从此才知道了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的真正地位。
  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英若诚,出生在一个大家庭中。不知为何,他小时候总以为自己很重要,以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都在他身上。有一次吃饭时,英若诚突然心血来潮,躲藏到大厅的柜子里,想看看家人找不到他时的焦急心情。可是一直到大家酒足饭饱离席后,也没人发现不在场的他,更别说大呼小叫、心急火燎地寻找了。英若诚只好悻悻地自己走出来,去吃了桌子上的残羹冷炙。本来想把自己当成一盘“硬菜”,没想到最后享受的却是一些剩菜。
  以为是“硬菜”的,未必真的是“硬菜”;即便真的是“硬菜”,也未必当被“硬菜”用。
  地低为海,人低为王。然而,世间有多少缺明乏智者,不论在单位内,还是在社会上,错把自己当盘菜且当成“硬菜”,结果呢,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