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拳”因热爱 听障小伙驰骋赛场

王玉超执着追逐人生梦想,在无声世界里奏响人生最强音

(2024年11月20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是王玉超……我喜欢打拳,想参加更多比赛赢得金腰带……”33岁的听障小伙王玉超是一名职业拳击手,戴上拳套,摘下助听器,走上无声的拳击赛场,他坚定且刚毅。摘下拳套,系上围裙,他也能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他用平凡成就伟大,用热爱击退阻力,在无声世界里奏响人生最强音。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沁(署名除外)
摘下拳套,他毅然挑起生活的重担
  11月8日上午,记者来到寒亭区朱里街道西于家庄子村,村里一处不起眼的包子铺就是王玉超的家。皮肤黝黑、身材精瘦的王玉超系着围裙,正在卖力地揉面团,看到有顾客上门,脸上露出淳朴的笑容。他虽然戴着助听器,但能听到的声音非常小。他努力通过观察顾客的唇形了解他们的需求,然后熟练地打包、算账,面带微笑送顾客离开。
  王玉超的父亲王保修告诉记者,今年7月份他们利用自家房子开了这家包子铺,为的是增加一份收入,支持王玉超实现打拳梦想。肉包1.8元/个、素包1.2元/个……王保修说,生意好的时候小店一天能卖100元左右,虽然钱不多,但也能维持全家的生活支出。
  王玉超家的桌子上,摆放着他多年来在赛场上取得的荣誉证书和奖杯。“不打拳时,玉超性格温和、勤劳肯干,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一旦戴上拳套,他就变得勇敢坚强、韧性十足,是个天生的好拳手。只要他热爱,我们就全力支持他向前走。”谈及儿子,王保修话语间充满自豪。
克服万难,他每一拳都倾注着热爱
  3岁那年,王玉超因一场车祸听力受损,随着年龄增长,他的听力几近消失。因为身体素质过硬,在王玉超读三年级时,父亲将他送入武校,从此开启了学武之路。在武校,王玉超学习舞枪、散打、跆拳道,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王玉超24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拳击启蒙教练杨忠明。第一次观看拳击比赛,王玉超热血沸腾。“原来打拳这么帅!我想成为一名拳手。”内心深处反复出现的声音,让他坚定地走上学习拳击的道路。
  要成为一名职业拳击手,背后的付出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更何况王玉超是一名听障人士,但他做到了。职业拳击手能完成的高强度训练,他一样不差,职业拳击手该有的细腻技术,他甚至打磨得更好。由于无法像其他拳手一样通过语言交流掌握技巧要点,他只能通过教练夸张的手势、一遍遍的示范,凭借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去理解和揣摩。一个简单的步伐调整,他可能要反复练习上百次,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从最初戴上拳套时的生涩,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对着沙袋挥汗如雨,每一拳都倾注着他对拳击的热爱与执着。
信念坚定,想拿下金腰带为国争光
  由于拳击比赛的特殊性,在比赛过程中不能佩戴助听器,因此,每一场比赛对王玉超而言都是一场无声对决。比赛中,正常的参赛选手可以根据教练的呼喊、指示及时调整战术、应对场上局势,而王玉超却只能依靠赛前制定好的战术,凭借对拳击赛场节奏的敏锐感知和长期训练形成的本能反应来应对瞬息万变的比赛。
  凭着过人的天赋和异于常人的努力,王玉超在比赛中的表现越来越好。但梦想与现实之间总有一段距离,因为参赛机会有限,他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只能通过不断干兼职赚取生活费,一点点缩短梦想与现实的差距。
  现在,王玉超一边坚持训练,一边给孩子们上拳击课,空闲时间则帮父母打理包子铺的生意。摘下围裙,他就会骑上电动自行车奔赴训练场或教学点。他深知,只有不间断训练,才有随时登上赛场的勇气,才能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步。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通过不同渠道关注到王玉超,给予他力所能及的帮助与关怀。
  “我要努力拿下金腰带,为祖国争光!”王玉超用并不伶俐的口齿,一字一顿地说出了这句话,眼神里燃烧着炽热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