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手工织机重新“上岗”
老粗布闯出新市场

(2024年11月20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希明
  11月5日早7时许,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发展中心寇家坞新村的“85后”老粗布手艺人陈玉霞,早早走进村里的“共富工坊”,开动祖辈留传下来的老织布机,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劳作间隙还开启抖音直播,向人们展示寇家坞老粗布和“现代织女”的风采。对于目前的状态,陈玉霞非常满意:“自从跨村联建组成一个新村,党组织为我们提供车间,拓展销路,家里闲置的织布机和我们这些富余劳动力有了用武之地!”
  寇家坞新村以寇家坞一村、二村、三村等村庄为主体组成,这几个村庄的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老粗布的加工制作史和老手艺传承史。“小时候,村里很多人家把自己种的棉花纺成线,然后用织布机织布,制成服装、床单等,这样就不用花钱到外面买了,当时纺线织布是大伙特别是家庭妇女持家的营生。”说起织布,76岁的刘树红回忆满满。
  陈玉霞的织布机是婆婆的婆婆留下来的,堪称传家宝,她前些年刚嫁进门时,婆婆经常利用农闲时间织布,满足家庭成员穿着所需或对外销售,后来随着经济条件改善,加之农活多,从十多年前开始家里的织布机逐渐沉寂。
  “我家也有一台老织布机,有百年历史了,是父母当年送给我的嫁妆,原先我用来做服装和床单,偶尔卖一些换钱花,但自己没有信息,不好卖,价格上不去,加上费时费力,老织布机也很少用了。”对于陈玉霞的话,刘树红老人深有同感。
  寇家坞老粗布和制作手艺传承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是寿光市久负盛名的手工业品牌和历史文化名片。今年以来,双王城生态经济发展中心借跨村联建东风,依托7个村庄组成寇家坞新村,新村党委领办农创农业专业合作社,打造老粗布“共富工坊”,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整合有纺织手艺的劳动力,传承创新非遗技艺。通过结对帮带、开放式教学,开展老粗布技术培训,调动群众投身老粗布加工产业和传承老手艺的积极性,增加了村民的收入。目前,“共富工坊”已带动80余名妇女就业,村集体每年增收上百万元。
  “不向我们收一分钱房租,还给我们和在家里干的散户提供原料、器材,帮忙找订单、拓销路,条件真不错!”陈玉霞说,“共富工坊”环境好、配套全,她在这里直播带货效果更好。“织女”们在工位上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尽管很累很枯燥,但大家干劲十足,每天早来晚走,争取多增加一些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