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小小“烟卡”背后
藏有大大隐患

(2024年11月20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益阁
  “烟卡”游戏是指孩子们从卷烟盒上剪下烟标,折叠制作成纸牌大小的卡牌,然后进行收集、交换的游戏。近日,昌邑市公安局民警就“烟卡”的危害以及防范措施作出了相关解读与提醒。
  民警介绍,在一些未成年人中间,“烟卡”已脱离游戏层面升级为“赌博”,游戏开始前要先押注,输的一方要把相应数量“烟卡”给赢的一方,也可以直接给现金或其他物品。而赌博是一种“习惯性行为”,输赢之间能给人带来肾上腺素的刺激和多巴胺式的快感。小学阶段是未成年人行为习惯的关键塑型期,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期,让他们在游戏中启蒙赌博意识,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分散学习精力,存在产生不良价值导向的风险隐患。因此,“烟卡”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我国广告法严禁烟草广告,旨在保护公众免受烟草危害。然而‘烟卡’游戏却成为变相传播烟草信息的载体,让未成年人在游戏中无形接触并记住香烟品牌。”该民警告诉记者,“烟卡”会使未成年人对吸烟这一行为缺乏正确认识,对不排斥的事物,在长期接触的情况下可能会慢慢形成好感。对香烟的过早接触,潜移默化中,未成年人或许会接受吸烟行为,并开始逐步尝试。
  此外,在收集“烟卡”的过程中,未成年人以香烟的品牌和价格区分“烟卡”等级,香烟的价格越高,所对应的烟盒制成的“烟卡”等级就越高。一张高价的稀有“烟卡”会让未成年人趋之若鹜,甚至出现责怪家长抽烟“档次太低”,为了得到稀有“烟牌”而去“偷卡”的现象,形成攀比心理。随着“烟卡”的盛行,其也逐渐成为不法分子用以诱骗电话卡的“工具”。民警表示,不法分子会寻找佩戴电话手表的未成年人,先出示稀有“烟卡”,如果未成年人“上钩”,不法分子就会以赠送“烟卡”为交换,借用未成年人电话手表用于实施诈骗。
  如何引导未成年人正确玩“烟卡”?民警表示,家长应多和孩子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提供心理支持和正确引导;客观分析“烟卡”游戏成瘾的危害,让孩子对这种行为有一个正确认知,自觉做到不收集、不攀比、不玩耍;鼓励孩子多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减少对“烟卡”的依赖。作为家长,要做好榜样,做到不在未成年人面前吸烟,也莫把“烟卡”游戏当做未成年人玩耍、融入集体的契机。平时多陪孩子,规划与孩子共处的闲暇时光。